林州市原康鎮:栗園村,立起來

駐村干部初入林州市原康鎮第一大村栗園村時,村民們不屑一顧,愛理不理。
筆者問:“為什麼?”
“因為那時候,誰都不信這些駐村干部會把這個扶不起的栗園村搞得怎麼樣。”年逾古稀的孫倉生老人說。
后來,村民們大膽地把“駐村干部”這個名詞改了,改成了“住村干部”。
“為什麼?”筆者問。
“因為他們吃住在栗園村,跟我們同商量同勞動,一條心謀實干,每天都是一身土一身汗,跟我們就是一家人!”65歲的任金梅老人激情點贊。
前后不到兩個月時間,村民的態度為何會有天地之別?
務實干,圍繞百姓向往
一個騎著摩托車的人在村口接筆者,看上去灰頭土臉的,褲腿和鞋子上的塵土尤其厚。
時間是4月24日上午。如果不是村口疫情防控執勤點上的村民郭增山介紹,筆者很難想象這個人就是在栗園村主持工作的原康鎮黨委副書記王增強。
“上面下來的干部都是實干家,不光安排工作、從外面尋求支援,還跟群眾一起干活。”郭增山說,“這段時間,俺村正在挖溝安裝水管和天然氣管,可把干部們累壞了!”
筆者跟隨王增強進入栗園村。嚯!整個栗園村就如同一個戰場。村裡活躍著多支工程隊,有的在安裝自來水和天然氣管道,有的在清理石頭建設健身廣場,有的在壘砌路邊的石岸,有的在翻建村委會辦公房。
栗園村是安陽市總工會“百家市直單位包百村”活動的分包村,康小兵和鄭和兩名干部都在村裡住著。當天上午,他們與王增強一起去后庄自然村查看天然氣入戶情況。
“今天中午就在我家吃手擀面!你們來到栗園村,我們吃水就不發愁了,做飯也能點上天然氣了。我得感謝你們這樣的好干部!”69歲的村民孫富山和老伴元柳英挽住康小兵和王增強的手就往家裡拽。
后庄自然村已經有40戶安裝了天然氣管線,月底可以通氣。孫富山說:“我們已經看到太陽升起來了。”
村裡原計劃3個月實現全村通水通氣。水源有兩處,一是原來的機井水,二是接通城市供水水源弓上水庫水。天然氣工程得到了林州綠能天然氣公司的鼎力支持,該公司董事長徐運錄多次前來督查工程,現場解決問題。
由於村裡村外各方力量全力支持,工程進展十分順利。王增強說:“現在看來到5月上旬就可以完成任務,比原計劃提前20天時間。”
“以前我們吃的是機井水,水管入不了戶,還得由人用軟管往家裡接水,放一分鐘水就得掏一塊六七毛錢。今后吃水既方便又省錢。”村民孫雪生說。
樹正氣,凝聚多方力量
走村串戶,村民們或者主動與干部們打招呼,或者熱情邀請干部們在家裡吃飯,頗有水乳交融的情深意切。
康小兵說:“我們初到時可不是這樣,入戶走訪時村民們愛理不理的,態度多冷淡。”
栗園村人口2800余人,是原康鎮最大的行政村。可是,其狀態卻是最差的。
村“兩委”班子組織不健全,支部書記空缺﹔村民人心渙散,垃圾隨意堆放,村容村貌差﹔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吃水不便,天然氣未入戶﹔道路年久失修,背街小巷硬化不足,殘垣斷壁較多,影響人居環境。
人心思安,人心向善。干部思治,干部謀變。這種狀況必須得改變!
今年2月,安陽市開展“百家市直單位包百村”活動,安陽市總工會派兩名干部駐村,原康鎮黨委派黨委副書記王增強到栗園村主持工作。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栗園村,立起來!
他們入戶走訪,不怕吃閉門羹,不怕碰釘子,逐漸打開了村民的心扉,聽到了心聲,摸准了症結所在,開出了祛病的良方。他們決心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
決策已定,資金何來?
安陽市總工會撥付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40萬元,林州市總工會撥付5萬元,原康鎮政府撥付10萬元。安陽市總工會領導干部和原康鎮黨委、鎮政府班子成員還為栗園村開展捐助活動,共捐款28800元。安陽市總工會還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勞模助力鄉村振興大行動,協調勞模和勞模所在單位向栗園村捐贈了700噸水泥和9.68噸鋼材。
原康鎮賢達人士及栗園村黨員干部群眾和在外人員深受感動,紛紛表示要為建設幸福栗園作貢獻。李國強、崔樹炆、王保紅3位原康鎮企業負責人共捐款26萬元,在外工作的馬保川、任貴林等21名公職人員認捐6萬元,馬明倉等4位工隊長各認捐5萬元。
村委會副主任王相雲動情地說:“上級干部駐村實干,又給栗園村帶來了真金白銀,群眾熱情支持。如果我們再干不好,上愧對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愧對父老鄉親的厚愛!”
“大干三個月,水氣進農家!”“大干一百天,栗園換新顏!”駐村干部把短期目標寫在牆上,讓群眾監督檢驗,也激勵人們共同奮斗。
靠群眾,誓讓山村變樣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栗園村就能打翻身仗!”康小兵說。
村“兩委”班子不健全,駐村干部與村干部經過征求群眾意見,吸收任江學、孫倉生、任志和、孫存生4位熱心人,成立了工作協調小組,將全村分為幾個片區推進工作。
“白天干活、奔波,晚上駐村干部與我們一起碰頭,總結當天情況,布置第二天的工作。我們回到片區向群眾宣傳,發動群眾,讓群眾理解。”孫倉生說。
孫倉生已經70歲,但是他擔任了四個角色:捐款5萬元的熱心人、工作協調組成員、第五片區的片區長、工程技術員。他說:“能為村裡出一把力,我很高興。”
4月22日,65歲的任金梅老人與85歲的母親及萬巧英、李山菊一起動手,義務回填了30多米長的管道溝。駐村干部王增強提出表揚。任金梅說:“你們到俺栗園村來,天天一身汗一身土領著大家實干,俺自己的事俺一定得動手干!”
也正因為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村裡解決了拓寬道路的石材、土方和用工問題,實現了就地取材,節省了60多萬元開支。
也正因為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水氣安裝、房前屋后提升、殘垣斷壁拆除、道路暢通亮化美化、村委陣地建設等一系列工程才得以逐步實施。康小兵說:“在自來水和天然氣工程進展的同時,我們也在建設小游園、停車場、文化廣場,全面提升人居環境。”
“村干部工作越來越主動、越來越有辦法,群眾對我們的工作越來越認可、越來越支持,我們工作進展越來越快、效果越來越明顯。”王增強這樣總結自己在栗園村工作的感受。(林州市委宣傳部 劉劍昆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