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征程拥抱新生活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跨入2023年,我们的城市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前不久结束的市两会为我们谋划了新的蓝图,这张蓝图里有我们生活的美好图样。让我们一起期待新景象、新变化。
让“中国碗”里飘香“安阳粮”
前不久结束的市两会提到,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深入落实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动种业振兴,新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40个以上。这表明安阳市扛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的决心。
我国人口基数大,要想端稳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是最大的保障。就安阳市来说,安阳是国家规划的粮食、油料优势种植区域和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滑县是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优势。除2021年因受灾导致减产外,2017年至2020年,安阳市粮食平均总产量为376万吨,逐年增长。2022年,安阳市粮食总产量为379.32万吨。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阳力量,我们有信心。
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阳力量,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去年12月23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而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各级各部门要将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心,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出台对产粮大县、产粮大户的奖励措施,激励广大农民种好粮、护好田。
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阳力量,我们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通渠道、铺道路、织林网,把“粮田”变“良田”,为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大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力度,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如此,端稳饭碗有保证,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
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阳力量,我们要躬身入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前段时间,一些地方的蔬菜滞销,很多群众热心帮助销售,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类似于此,每个人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助农,比如购买农产品、参与公益助农活动等,以此增加农民的底气和信心。同时,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促使食品消费回归理性。
仓廪实则天下安。我们相信,在各项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先进农业科技的护航下,在亿万农民辛勤汗水的滋养下,在每位爱心人士助农的帮衬下,我们的饭碗一定会持续飘香。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今年市两会提出,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汇聚一流创新人才,不断完善创新生态。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在城市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城市建设中来。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拓宽引才之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厚植人才成长进步的沃土,搭建好人才发挥技能的平台,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舞台,才能赢得人才的信任和青睐,吸引更多行业的人才共建美丽安阳。我们要精准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搭建更多创新平台,研究制定好的引才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分批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视野,拓宽引才标准,创新引才方式,突破人才地域、户籍、身份限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纳’人才”。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创新育才之策。培养人才不仅要强化外来人才的“输血”功能,更要强化本土人才的“造血”功能,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在2022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一句“我的眼睛就是尺”火到出圈,它也成为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代名词。在当今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精神和能力。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论我们从事哪种职业都要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专业人才甚至可以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促使行业不断进行更高更快的创新突破。我们要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开发形式多样的人才孵化项目,如安阳市的“小巨人”项目,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宽松环境。
汇聚一流创新人才,精诚留住人才。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才能彰显满满的诚意,让人才真正安下心、留下来。比如,既要为人才提供科研资金、创新政策等生产服务,也要做好人才以及家属的生活保障,让他们看病、住房、求学更便利、更优化。相信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会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服务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安阳当成自己的故乡,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新时代安阳呼唤人才,人才助力美丽安阳建设。我们坚信,随着各项人才政策的推进和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将在古都安阳徐徐展开。
弘扬传统文化“用心”也要“用新”
最近,甲骨文识读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甲骨文爱好者的关注,很多人加入海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基础、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和底蕴。作为甲骨文的出土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近年,安阳市持续推进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提示我们,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只有通过载体有效传播、传承,经历岁月形成积淀,才能作为一地的文化根脉,彰显城市的灵魂和品质。千年帝都,历史厚重,在安阳这方土地上,不仅有殷墟、甲骨文,还有很多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与人文底蕴,需要我们深挖内涵,更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深挖传统文化内涵,需不断创新,用崭新的形式进行表达。2021年春节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唐宫夜宴》《广寒宫》等节目深受大家喜爱。传统文化一次次出圈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能利用好优质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之美渲染出新的高度,让节目更具有力量、更打动人心。可见,让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不仅更具包容性,也更能吸引人们去主动了解、拥抱传统文化。
深挖传统文化内涵,需扩面增效,从更广维度展示特色美。近年,“文化+旅游”的模式让很多城市的文旅业取得了大发展。其实,不仅是旅游,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结合的方面还有很多。如今,“武夷美食”为大家津津乐道。原因是,当地大力发展本土美食,全力以赴传播武夷味道,形成了“为一餐饭、赴一座城”的新局面。这也说明,有了传统文化的注入与支撑,行业便有了灵气与精神,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深挖传统文化内涵,需与时俱进,借助科技力量活化传承。近年,安阳市加快推进“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完成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约16万片甲骨的数字化采集,促进甲骨文展示与活化利用,此外,安阳市还通过“元宇宙”讲解、云游安阳等方式,宣传本土文化。实践证明,城市文明发展要有历史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同时也要借助科技手段,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文脉绵延,不断书写文化创新传承的鲜活故事。
(来源:安阳市委宣传部 邓娴 高咪 高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