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松花江畔桥墩节节高

2022年10月10日17:00 |
小字号

东北长白山脚下的松花江畔,一处大桥建设工地在层峦叠嶂中显得有些突兀,9月的松花江刚刚经历雨季,天气转凉,江两岸连绵不断的绿色林海开始出现红色和黄色,仿佛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朵朵白云在蔚蓝色的天际中自由飘荡,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摇曳着大桥最高墩的身影——110米的9号墩,是沈白高铁全线第一高墩,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时速350公里的无砟高铁的第一高墩。

这个以“头道松花江”命名的大桥已初具规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大桥地处高纬严寒地区,全年有效施工期短,施工中还面临着桥位地形陡峭、作业空间狭小、便道修筑困难等问题。大桥深基坑、高墩、爬模、挂篮悬浇、移动模架现浇等危大工程多,安全风险大,因此成为沈白高铁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从建设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里,有一支以项目副经理张少波为首的15人建设者小团队,他们之中有工作经验丰富的45岁作业队长彭铠、32岁副总工王蔚、也有刚刚加入一个多月的实习生刘金山、王金。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和艰难的施工条件,小队成员发挥党员先锋岗和青年突击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吃住在山上,不等不靠,主动发力,协同作业队解决了各个墩位施工的困难点,为全桥整体快速施工创造了条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第五架子队”,他们在美丽的长白山脚下诠释了何为“开路先锋”。

“牛道”变“便道”

2021年7月份,架子队进场,项目部开始攻坚大桥建设中遇到的重难点。

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进入桥位的引入便道修建问题,设计图纸提供的便道位于林区征地,征拆周期长,即使林地获得批复,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建出满足大型钻机设备进场的便道,会严重影响项目的进程。

“能不能沿着大桥跨越的头道松花江边修便道,缩减便道修筑工期,为主体工程开工争取时间?”有人提议。

有了主意后,架子队成员实地踏勘,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地村民有一条放牛的牛道能到达桥位,经仔细考察实证后确认,牛道通过拓宽和填筑压实后可作为机械进出通道使用。

在和村民协商后,架子队说干就干,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翻斗车日夜奋战,仅用10天时间就沿头道松花江拉通了大桥施工的关键通道,确保了钻机等大型设备的进场,大桥桩基也于8月21日顺利开钻。

重点突击9号墩

作为头道松花江桥的最高主墩,9号墩施工的快慢决定着全桥的工期。

9号墩位处地质条件复杂,表层为松散圆砾土层,存在大量孤石。架子队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验证,解决了9米护筒埋设的难题,针对地质岩层硬度大、钻进困难的问题,架子队经过反复讨论,改进了原来的2.5米钻头一次到底的钻进工艺,决定变更为1.5米钻头掏钻、2.0米钻头扩孔、2.5米钻头到位的施工工艺,经过两个多月奋战后,36根直径2.5米、平均深度23米的桩基于2021年11月5日顺利完成施工。

11月的东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度以下,架子队成员冒着严寒冰雪,综合采用各种施工措施,全力保障承台施工。圆砾土层中钢板桩插打困难难以实施,经架子队成员考察,对9米深的承台基坑通过采取咬合桩支护和放坡开挖方案,既确保了临河侧防护结构的止水效果,又充分利用了靠山侧放坡开挖的优势。

墩身的钢筋和劲性骨架吊装利用塔吊配合完成,模板系统采用国内先进的全自动液压爬升模板,混凝土则是依靠附着在墩身上的两条红色专用管道泵送至高处进行浇筑,整个冬季施工期间,架子队冒着严寒,共计完成了5600方承台的浇筑,为墩身施工创造了条件。

2021年8月底,进场便道拉通,首根桩基开钻。

2022年9月中旬,110m的高墩抢在国庆节前封顶,大桥高墩直入云霄,仿佛在向祖国表白:献礼二十大,沈白高铁最高墩封顶啦,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攻坚克难10号墩

与9号桥墩隔江对立的是10号墩,它位于距地面50米高的山坡上,这里便道修筑困难,机械难以到达,施工组织难度极大,为快速打开局面,架子队专门抽调生产、技术、安全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10号墩突击队。

通过队员多次实地勘测和集思广益,团队提出了两项施工方案:一是从山顶修建临时便道,用于坡面清理和施工平台开挖;二是决定在地面和墩位之间的半坡安装一台塔吊进行吊装。

如今顺着坡面往上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台25吨的塔吊,它笔直地耸立在陡峭的坡面上,整个桥墩的吊装任务全靠它来完成。在顺利地打开施工突破口后,架子队沿桥墩大里程侧,人工开挖出了11根锚固桩,对坡面形成桩板墙防护,再沿锚固桩桩后垂直向下开挖24米,形成U形的桩基施工平台,挖进过程中团队采用了浅眼爆破与水磨钻进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将挖孔效率提高到每天1米,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桩基人工挖孔施工。10号墩目前已完成了承台浇筑,正式转入上部结构施工,作为连续梁的主墩制约着大桥合龙的节点,架子队今年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抢抓冬施前的两个月,完成墩身的施工。

三代合力薪火传

彭凯的儿子今年上大学,没能送孩子入学是他的遗憾,电话里带着歉意说冬休期会早些回去多陪陪家人,放下电话后他便转身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张少波、王蔚等架子队成员在今年来到项目后就吃住在山上,他们放弃回家团聚的机会,为的就是抢在冬休前完成既定的建设任务,面对艰苦的施工环境,建设者的热情是高涨的,意志是坚定的,目标是明确的。

老、中、青三代建桥人齐心合力,是架子队能成功攻坚克难的关键,老一代大桥人凭借丰富的经验为施工保驾护航;中年一代作为顶梁柱担负起重任,冲锋在最前线;青年一代作为接班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和成长,也为工区增添了活力,在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传、帮、带”文化氛围中,一代代建桥人成长起来,初心不改,薪火相传。

站在10号墩向小里程方向望去,5台塔吊同时工作,一整排墩身争先恐后地节节爬升,车辆在之字形便道上往来穿梭,100多名大桥建设者在各个墩位上忙忙碌碌,一片热闹的施工景象。

芝麻会在一次次开花中节节攀高,最后走向成熟,9月金秋是芝麻收获的季节,头道松花江大桥在经历一个寒暑的建设后,也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矗立在松花江畔青山绿水间。(来源:中铁大桥局一公司 山江源 韩喜萍)

(责编:于思远、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东岳老杨脱贫记
  • 第九届“博博会”落幕
  • 千里援琼 同心战“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