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乡村增颜值 百姓增福祉(社会视点·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汤传稷
2022年08月19日08:19 | 来源:河南日报
小字号

  邓州市刘集镇石营村安装50盏太阳能路灯,既节能环保,又方便村民夜间出行。曾权伟 摄

  编者按

  如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我省提出要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多个方面,使全省农村尽快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得如何?记者深入农村进行调查采访,以期记录这一进程,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报记者 汤传稷

  7月7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务实开展“厕所革命”。近日,记者到我省农村部分地区走访发现,我省广大农村瞄准“生态宜居”的目标,聚合力,补短板,清死角,扫盲区,扎实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大改变。在乡村颜值不断提升过程中,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乡村美了,垃圾少了

  8月11日,记者在登封市东华镇少阳寨村采访时看到,该村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主次干道均已硬化,且干净整洁,几乎找不到散落的垃圾。在主干道一侧,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小铁皮棚子,棚子内摆放着三只绿色大垃圾桶。

  8月12日,记者在伊川县吕店镇王村村委会所在地附近看到,该村主干道是一条笔直的大路,道路两侧是绿化带,种植有翠竹和一些树木,绿意盎然。道路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摆放有大垃圾桶。路面干净整洁,给人带来爽心悦目的感觉。

  连日来,记者走过许多类似的乡村,特别是公路沿线的村庄,村容村貌虽各具特色,但大多干净整洁,并配有垃圾桶,地面垃圾也很少见。

  良好的村容村貌需要维护和保持。采访中,记者经常看到一些环卫工人的身影,即使在烈日下,他们也没有停歇,清扫着散落的垃圾。

  不少村子发动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活动。8月11日,在郏县渣园乡寺街村和仝楼村,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为创建“生态宜居星”贡献力量。显然,整洁的村容村貌背后,是许多人辛勤的付出。

  瑕不掩瑜,仍有不足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村庄虽然也摆放了垃圾桶,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在伊川县丁流村、司马沟村、棉枣庄村等地,一些垃圾桶显得有些破旧且脏污严重,有的垃圾桶有破损,仍在使用。有的村子里虽摆放有垃圾桶,但有的村民没有改掉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一些垃圾桶里是空的,而距其不远处的地面上却散落着一些垃圾。

  焦作孟州市西虢镇赵坡村村民反映,该村长期露天堆放各种垃圾,常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垃圾堆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即使是夏天,村民也不敢开窗透气。值得一提的是,该村长期堆放垃圾的情况,本报于两年前曾关注过,当地有关部门曾表示将关闭、停止使用该垃圾填埋场。但时至今日,该垃圾填埋场显然并未关闭。

  信阳市淮滨县台头乡大营村和芦集乡新庄村村民均反映,他们所在的村子脏乱差的面貌一直未有大的改观。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上述问题都是局部的,但也侧面说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还不能停下脚步,环境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全面整治,务求实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农村地域广阔,情况各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农村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大,特别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枯枝烂叶等比较多,垃圾分类收集难,各村庄的垃圾桶几乎都是“百宝箱”,各类垃圾都往里面装。与城市相比,因条件制约和村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模式,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盲区和死角。

  鹿邑县城管局工作人员李现理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惠民利民的大好事。建议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确保村民群众人人皆知,积极参与“六清”(清垃圾、清污水、清塘沟、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义务劳动;在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送、处置体系建设的同时,强化农村街道社区保洁队伍建设,提高其福利待遇,教育村民群众要尊重保洁员的辛苦劳动和形象人格。此外,要坚持以资源化利用、源头上减量为目标,积极发挥好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如何从源头上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采访中,不少基层群众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内部约束机制,将村民房前屋后的道路、河道、绿植等卫生保洁、管理保护等落实到户,将环境整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杜绝乱倒垃圾、乱堆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让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在通过环境整治打造美好人居环境“面子”的同时,也要聚焦精神文明建设的“里子”,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让文明乡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责编:于思远、杨晓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清凉登峰
  • 河南平桥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风莲香
  • 三门峡陕州区: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