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植物宝库绽放更多光彩(现场评论)
在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
香山脚下,春光融融。4月18日正式揭牌的国家植物园,一派生机盎然。北园科普馆里,最重可达25公斤的“海椰子”种子、轻若浮尘的斑叶兰种子并列展示;200余个中外品种牡丹亮相南园,不少人排队在“牡丹王国”拍照留念……有参观者感慨:“大饱眼福、大开眼界,真是不虚此行,值得再来。”
国家植物园是标志性国家象征,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具备了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新的篇章。
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一大特色。与普通的植物园、公园不同,国家植物园的重要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无论是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需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比如,2004年以来,北京植物园启动北京地区杓兰属植物的资源调查和保育研究,让濒危物种大花杓兰的种群得到恢复。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将继续构建、完善“从种子到种子”的植物保护动态全过程,对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有效保护。
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除了优势资源的整合,国家植物园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也是重中之重。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可见到木兰类、蔷薇类、壳斗类等植物类群,仿佛翻开一本讲述植物进化历史的教科书;来到北园的科普馆,活体植物、植物标本、植物科学画等让人目不暇接,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学习。在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这是国家植物园的功能所系,也是其魅力所在。
近年来,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有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对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认识也有待深化。从这个角度看,建设好国家植物园,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未来,通过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将推动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建设好国家植物园,让迷人的植物宝库成为宝贵的科学殿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