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天曼的忠诚卫士
---记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葛条爬保护站副站长于博

他每天徒步穿山越岭二三十公里,一年行程5760公里,16年累计行程92160公里,相当8个万里长征。他在守护日志中写道: “我是一个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家庭和事业遇到冲突时,只能坚守我的岗位,忠诚于我的事业,为了守护好宝天曼,无怨无悔。”
——题记
不忘初心无悔选择
入冬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乡宝天曼碧空万里,登高远眺,茫茫林海中傲霜的树叶不时泛起层层波浪,黄如金、红似火,将整个森林装扮得如诗如画,煞是好看。
这个季节,正是森林防灭火的紧要期,也是地处宝天曼山脚下的葛条爬保护站工作人员一年中最忙的时期之一。每天早饭后,副站长于博就招呼“战友”们,背上挂包,扛着防灭火器材,开始巡山了。
葛条爬保护站是进入宝天曼核心区的前沿岗哨,整个管护区域由5个林区组成,面积近2000公顷,日常守护线路11条长达30余公里。
于博的家就在宝天曼山脚下一个集镇上。2002年入伍服役两年,连年获得优秀士兵称号,退役后按照安置政策,他可以选择进县城工作,但他回到了山旮旯里。
当时,他正在谈对象,姑娘不理解说他“傻”,他则说,自己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宝天曼,是宝天曼的魅力磁石般吸引着他。于是他的“憨傻”不仅让自己脱下军装,义务反顾地投进大山怀抱,成了一名守护国宝的忠诚卫士,也捕获了恋人的芳心,建立了幸福家庭。
野外巡护中,无论是在茂密的森林里,还是群众集中居住区,于博和他的巡山小分队,都仔细查看着每一个易发生火灾隐患点,见到进山的群众,反复叮嘱着不要带火上山,不要吸烟。
这样简单反复的工作,他每天都要徒步穿山越岭二三十公里,一年行程5760公里,16年累计行程92160公里,相当8个万里长征。
漫漫“长征”彰显赤诚本色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退役守山,决不能给部队和军人丢脸。”谈及守护的艰辛和感受,于博无怨无悔。
日常巡护工作,除了进社区、进矿区、进学校、进农家与群众签订森林防火联防协议,宣传防火知识,刷写标语,开展森林防火常识宣传讲解外,于博还要在重点时间,对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进行重点防范,说起保护区的情况,他如数家珍,脑子里印着一张张清晰的山林活地图。
刚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冬天农历十月初一,那是农村传统的“十来一”,祭奠亲人的节日,山里群众都有上坟烧纸的习俗。那天下午,于博和保护站其他同志,巡查在百姓居住点不远的一个山沟,突然荒草丛中浓重的白烟升起,他当即判断,肯定有人烧纸失火了。当他们赶到时,大火已经从一个坟头蔓延开来,距不远国有山林不足50米。看到此情,他第一个冲上去,挥舞着镰刀快速地清割火路。山沟里突然起风了,火借风势,瞬间朝于博的身边裹来,他立即感到脸面焦热,刚要站起身向后躲避,火苗一下子窜到了他的脸上,头发和眉毛被烧了个正着,脸皮如同进了烤箱样难受。幸好同事在身后快速拉了他一把,躲开了火头。待他们扑灭火,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躺在地上直喘粗气。于博更是灰头灰脸,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战士。
在长年累月守护宝天曼一草一木的日子里,于博时刻紧绷守卫绿色森林那根神经,不敢懈怠,不敢大意,他始终以军人听党指挥、服从命令为天职,始终保持军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忠于职责、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优良作风,用忠诚和担当守护着自己深爱着的3万亩林区。
由于表现突出,2009年于博被宝天曼管理局任命为大石窑保护站站长,2014年整合大站后,他又成了葛条爬保护站站长。今年5月,随着人员调整,来了新站长,他成了副站长,但不管“官衔”如何变化,他的使命初心始终没有变。
来到葛条爬保护站,翻看林区一本本厚厚的守护日志,清楚地记录着于博和他的守护团队十年如一日,坚守大山,守护国宝的行动轨迹,那既是铿锵誓言,更是他们忠诚事业的精彩篇章。
超越智慧永无止境
用绿色映照初心,用双脚丈量护林路。
2008年,于博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守护茫茫林海的漫长岁月里,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
近年来,在宝天曼管理局党组精心打造智慧林业的创新发展中,他积极借助现代科研平台,扑下身子,认真钻研学习自然生态知识,掌握智能数字林业科技,做到了保护与科研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护与社区群众经济增长相结合,真正实现了传统守护山林向智慧赋能林业的华丽转身。
2012年春节,对于于博是一个特殊又难忘的节日。刚过春节,他的儿子生病发高烧需要去看医生,爱人挽留他,想让他向领导请假,陪她一起进县城给儿子看病。可他简单安慰了妻子,给儿子包了点药,还是像往年一样,比站上的同志提前两天进了大山,他知道,年前安装在牛心垛、大石窑等3个山林的60台红外相机,该更换电池、查看监测情况和收集资料的时候了。
带着对孩子的牵挂,于博背上水壶和干粮,义不容辞地钻进深山肚里,和心爱的相机“宝贝”亲密地接触着。可没想到,元宵节前一天,儿子高烧不退出现休克,媳妇当时吓得晕倒过去,后经医生全力抢救儿子才得以脱离危险。消息传到山里,这个铮铮硬汉怀里抱着正在检测数据的相机,伤心愧疚的泪水滚烫而下。
六年来,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红外相机先后拍摄到的红腹锦鸡、中华斑羚、豹猫等国家珍稀动物在央视《秘镜之眼》栏目播出,向亿万观众展示了宝天曼稀有动物在南北气候过渡带上的生活画面,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对于自己付出得到的回报,于博笑在心里,可是对妻子和家庭的愧疚,他深深自责却无法弥补。
他在自己的守护日志写道:“我是一个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家庭和事业遇到冲突时,只能坚守我的岗位,忠诚于我的事业,为了守护好宝天曼,无怨无悔。”
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于博光荣地被中共南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说:“这样的荣誉对我来说,太珍贵了,是我一生的荣耀,也更是我继续前进,为党工作的不竭动力。”
群众的幸福感就是最大的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于博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是保护好自己的一亩八分地,还要把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践行目标,让美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为当地群众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所在的葛条爬保护站周边有2个行政村1200多户居民。近年来,围绕宝天曼的生态旅游和科研成果,于博带领站上同志力所能及的引导群众建设农家宾馆,种植山茱萸、石斛、天麻、茯苓等名贵中药材,养殖土蜂蜜、大白山羊;根据自己掌握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帮助群众发展袋料香菇。“只要不损坏林木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拓展群众经济发展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多为百姓福祉贡献一份力量,也算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这是于博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9年7月中旬,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使得保护站身边的湍河水位暴涨,毗邻河道旁,部分贫困户建成的香菇大棚一夜之间被洪水冲坏,正在棚内养菌的一个个香菇袋,被洪流卷走。这可是群众大半年的心血和全年的收入指望啊,看到菇农欲哭无泪的情形,于博喊上全体同志,拿上打捞工具,顺着河道向下游两岸,帮助群众寻找丢了的“香饽饽”。
河道弯曲,水流湍急,稍不留意,随时都有落水的危险,于博一边叮咛大家要小心,一边小心翼翼地把找到的香菇袋摆放在岸边显眼的地方。正在这个节骨眼上,爱人打来电话,说父亲颈椎压迫神经走不动路,疼的坐卧不安住进了医院。看着身边愁容满面的群众,于博欲走不成,他只好央求媳妇:“这儿工作走不开,你向单位多请几天假,替我细心照料老爸吧。”三天后,等他帮群众挽回了大部分经济损失赶到医院时,父亲的病在医生的保守治疗下得到缓解,面对父亲不知原由的埋怨,他无话可说。
舍小家,为大家;顾大局,为人民。
于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宝天曼的绿色生态保护事业和群众的幸福生活默默奉献着。2020年,2个村330户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万元,全部脱贫摘帽,步入了小康生活。看着群众今天的幸福笑脸,他和保护站全体人员,有说不出的自豪和欣慰。
生活中的于博没有豪言壮语。16年来,他守职尽责,挚爱大山,痴情宝天曼的一花一草一木,不仅与宝天曼广袤的原始山林融为一体,也与身边的百姓水乳交融,亲如一家。
在他的辛勤劳动下,2019年,保护站自主培育的铁皮石斛、红豆杉等稀有植物,获得圆满成功。保护站先后接待中外专家学者100多人次,配合完成科研论文300多篇。2020年5月,保护区内的天然林保育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入选第二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同年12月,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被科技部升级为国家级研究站。
今年,保护区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荣誉称号。他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红外相机监测工作获得南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被聘为河南农业学院兼职指导老师,多次被评为内乡县先进林业工作者。(内乡县委宣传部 庞磊 李英杰 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