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陶留海

高空安装线路设备。罗浩摄
蹬上绝缘鞋,套上屏蔽服,戴好屏蔽手套,爬上80多米的空中,再沿着“钢丝”走200米,电工杨东辉开始又一次带电作业。“1100伏高压很危险,把这些安全用具穿在身上,我们进行作业时才能安心。”杨东辉如是说。
以前一到检修电路时就会暂时区域性停电,一到夏天或冬天,大面积的停电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为了保障大家夏天的用电,带电作业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带电作业是避免检修停电,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的专家陶留海介绍,带电作业时,人体直接接触高压带电部分,危险电流流过人体非常危险。“每次作业一点都不能马虎,如等电位过程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人身伤亡。”
为了维护工友们的生命安全,陶留海与同事们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专门开展±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带电作业方法和工器具装备实用化关键技术重点攻坚课题研究,先后成功研制了专用屏蔽服、绝缘拉棒等带电作业防护用具和工器具,填补了系列带电作业关键技术世界级科技空白。
“电路上有多少电,我们身上就有多少电。”陶留海说,每一个工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工作的危险性让大家都严阵以待。面对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可言的特高压带电运维工作,陶留海和同事们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1000千伏特高压带电作业不能使用屏蔽手套抓住导线,必须研发新工具——电位转移棒。
为找到合适硬度的金属材料,陶留海跑遍了郑州大大小小的废品收购站;为确定结构形状,他和同事们一遍遍讨论、试验……最终,陶留海团队从环卫工夹垃圾的钳子中获得灵感,研发出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电位转移棒。该发明顺利通过中国电科院鉴定,成为特高压带电作业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
其实,在刚参加工作时,陶留海还是个“门外汉”。“爬铁塔其实对我来说并不可怕,我最苦恼的是欠缺专业知识,怕耽误大家的进度。”1998年,陶留海从南阳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他在学校学的是热动专业,和汽轮机、锅炉打交道,工作不对口、专业跨度也相当大。为了适应岗位,他整天埋头在工地里,还熟读各种专业书籍。“他干什么事儿都是最认真的,有一股钻研的韧劲儿。”
在工友们的印象中,陶留海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有时看书晚了,凌晨才回到宿舍。
陶留海组织完成世界首条1000kV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线路黄河大跨越塔等电位带电作业。罗浩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22年来,陶留海始终坚守在超特高输电带电作业生产一线,攻坚克难,用无数个夜晚的勤奋学习、潜心钻研超特高压输电线路运维和带电作业技术技能,实现了个人职业技能的飞速提升,成为引领特高压输电带电作业技术发展的技能先锋:郑州市高压线路带电作业工技能竞赛第一名、河南省送电线路工技能竞赛个人第二名、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6月22日,陶留海更是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成为了国网河南电力公司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本届唯一一位来自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本届唯一一位河南省推荐的获奖者。
作为中国特高压电网发展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特高压人,陶留海一直将保障电工工作安全作为己任。日前,陶留海带领团队又研发了形容带电作业规划工具。“我们的分析工具可以结合作业员人员的身高,工器具长度和绝缘性能等实现带电作业的规划。”届时,陶留海团队研发的带电作业规划分析工具将准确分析计算作业人员的最佳进出电场的方式和作业时的安全活动范围,同时该分析工具还可以帮助带电作业人员规避危险动作,提高工作时的安全性。
同时,陶留海还承担起将特高压技术发扬光大的任务,把经验传授给新团队,为超特高压事业培育和储备人才。
截至目前,陶留海已经培训新入职员工、带电作业技能人员等3000多人次。开展导师带徒和技术帮扶,培养出省级技能人才4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6人、技师10人。此外,陶留海连续多年承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带电作业理论教学和实操培训,应邀到新疆、福建等地区传授技术技能,累计培养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带电人员500余人。
“咱们的技术和科研人员越来越多了,以后我们还会攻克更多难题。今后,中国的带电作业人员进行工作时将会更安全,更迅速,更高效。”陶留海对带电作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