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照亮中国——写在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之际

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营营蚊雷中、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

高考40年:从单一向多元 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河南86.58万考生参加高考 本科二三批合并录取

2017年河南省将有86.58万考生参加高考,今年河南高考本科二批和三批将合并录取,考试将继续推行无声入场和统一为考生配备文具等措施。

  • 河南文科状元刘震云:如果不是高考,可能在搬砖

    历史发生时,往往波澜不惊。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听取了査全性等专家的建议后,邓小平当场拍板,从这一年开始恢复统一高考。尽管那时,自上而下谁也没准备好。高考闸门重新开启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多达570万,而那时的中国,甚至连这么多人的试卷纸张从哪来,都需费一番思量。但从这一年开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归到知识改变命运上来。一切正如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作家刘震云所言,如果不是高考,他可能还在搬砖。

    高三学子:“用高考改变命运再苦也幸福”

    6月,麦子成熟季;对于正在“备战”2017年高考的河南80余万考生来说,也是收获的时节。为啥这么说?数据来印证——在河南周口郸城县,每年七成高三学子考上大学;该县一个村子580余户人,已经走出了289个大学生……这,仅仅是河南高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南娃儿圆了大学梦。华丽数据的背后,究竟承载了哪些期望与梦想?今年高考的“哨声”即将吹响,考生如何看待这场人生大考?秋渠乡于寨村,这个离郸城县城30多公里、被大片麦田和蔬菜种植地包围的昔日贫困村,如今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而且已经脱贫。

    洛阳师院教师严涛:回忆高考,再一次感谢你们

    我1982年出生在豫南的一个农村,小时候家里穷,虽不能说是吃不饱饭,但在青黄不接的时节也只能一天三顿喝稀的。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生,他们对上学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别样情怀,把上学当成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五岁半就到了村里小学的学前班开始上学,那时候年龄不够,是班里最小的学生,先从旁听生开始,到后来才转为正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老师们眼里那个反应快却始终有点长不大的特殊的学生。

    退休公务员孙志祥:1977,我的高考,我的梦

    1977,40年前的一个冬天,寒风劲吹,雪扫着大别山腹地的角角落落。河南商城县观庙公社姚榜大队中学,简陋的办公室内气氛热烈,年轻的老师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听说恢复高考了,凭考试分数上大学。” 1972年底,17岁的我高中毕业了,和我一起毕业甚至晚一年两年毕业的同学,大都当了民办教师或被推荐到有关单位有了工作。只有举目无亲的我,背起简单的行李,听从党的召唤,愚公移山、改天换地,挖杉园、筑河堤、修水库……一年两年过去了,半年又过去了。直到1975年5月,观庙成立新公社后,大办教育,用人若渴,我才被公社录用为“统筹教师”,直接教中学。

    刘凯翔

    2016年7月25日,河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刘凯翔,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刘凯翔毕业于南阳一中,以660分的总成绩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系)录取。

    刘云鹏

    摘取2016年河南省理科状元的是南阳三(19)班的刘云鹏。班主任丁戈说,自己担任刘云鹏两年的班主任,他平时的踏实勤奋,成绩很好,在年级多次考试中排名第一,综合素质好。

    人民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