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路況”到“智出行”
物聯感知開啟鶴壁智慧交通新征程

在鶴壁的智慧城市圖景中,智慧交通如同一條跳動的“數字脈搏”,從路況監測到信號調控,從停車引導到違停治理,物聯感知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讓交通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服務”,以科技為筆,勾勒出高效、有序、溫暖的出行新場景,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科技對生活的貼心賦能。
實時感知全域路況
路網“眼觀六路”更精准
物聯感知技術為智慧交通裝上了“感知觸角”。7000余根智慧合杆搭載雷達、高清攝像頭、信息發布屏等設備,實時回傳城市行人與車輛信息,結合杆載傳感器,形成了對道路車流、路況、車輛行為的全方位感知體系。
“之前我每天在興鶴大街散步,總見路邊立著帶攝像頭的杆子,卻不知道它們是干啥的。直到后來才明白,這些智慧杆能實時‘盯’著路上的動靜。難怪現在堵車少了,路邊亂停車的也少了。”7月8日,市民趙先生說起智慧合杆的作用時深有感觸。
這套物聯感知系統如同為交通裝上了“全景監控眼”,能夠精准識別車輛行駛軌跡、違停等,讓路況與車輛行為盡在掌握。
捕捉車流變化
信號燈“隨機應變”更順暢
物聯感知的實時數據,讓紅綠燈有了“靈活大腦”,不再是固定時長的機械重復,而是能夠隨車流變化靈活調整的“智慧指揮官”。淇濱區興鶴大街、泰山路等主干道的自適應信號燈就像長了眼睛,路邊的設備能實時看到路口有多少車、排了多長隊,車多就自動延長綠燈時間,讓更多車通過﹔車少就縮短綠燈時間,避免空等,讓通行更順暢。
在此基礎上,綠波通行帶更是讓信號燈學會了“配合”。它能算准車流通過一串路口的時間,讓相鄰的紅綠燈“打配合”。高峰時段,經雷視擬合與數字孿生技術優化后,興鶴大街平均行車時間從25分鐘縮短至13分鐘,綠波通行帶讓主干道平均車速提升35%。“以前送孩子總被紅燈堵,現在信號燈好像能‘看懂’車流量,‘猜透’車多車少,一路順暢多了。”市民劉女士對這種智能調控贊不絕口。
監測車位信息
停車“精准引導”更省心
“找車位繞三圈”的煩惱,在鶴壁正逐漸成為過去。興鶴大街等重點路段的停車引導系統,通過地面傳感器實時採集路側及停車場的空余車位信息,經系統匯總后同步顯示在智慧合杆的停車引導屏和導航軟件上,司機根據指引最快3分鐘就能找到空車位,大大改善了找車位造成的道路擁堵。
與此同時,物聯感知系統的AI算法還在悄無聲息地治理違停。當車輛佔用消防通道、主干道或禁停區域時,智慧合杆的攝像頭會快速捕捉並自動識別,相關信息實時推送至城市事件中心,由交警部門及時處置。“跟著智慧引導屏找車位,逛商場再也不用繞圈,道路也通暢多了。”鶴壁市民張女士的話道出了智慧停車帶來的便捷。
從數據採集到智能服務,物聯感知技術讓鶴壁智慧交通不斷升級,從“看得見路況”到“用得好數據”,讓每一次出行都充滿“恰到好處”的溫暖。隨著技術升級,這份便捷還將持續延伸,讓城市出行更具智慧溫度。(來源:鶴壁市委宣傳部 作者:肖莉萍 陳艷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