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近期,我們村的村規民約在‘崇文重教,孝敬父母’基礎上,新增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准以及激勵獎懲措施等內容,修訂后的村規民約既注重傳承耕讀文化特色,又體現了倡導和美鄉風、基層高效能治理的內涵。”6月30日,在談到傳承耕讀文化、弘揚文明新風時,郟縣黃道鎮紙坊村黨支部書記楊戰輕如數家珍。
紙坊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北依大劉山,青龍河穿村而過,因歷史上造紙作坊林立而得名,農家小院依地勢而建,錯落有致、曲巷通幽、古色古香。
紙坊村秉承耕讀傳家傳統,厚植耕讀文化氛圍,弘揚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在我們村,受尊崇的是有文化、德高望重的人。我們不比誰家有轎車、有高樓,而是比誰家學風好、家風好。”該村七組村民蔣克鋒說。
該村制定了貼合實際的村規民約,同時每家每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家風家訓,明確行為准則。“孝敬老人,嚴教子孫”“與人為善,與鄰為友”“耕讀傳家”……行走紙坊村,處處可見村民大門口懸挂著精美的家風家訓牌。該村六組村民張高峰家庭並不富裕,但他格外被村民尊重。他家裡種了30多畝(1畝≒666.67平方米)地,飼養40多隻羊,小院總是拾掇得干干淨淨。2024年,他的小兒子張靜洋被清華大學錄取。
“吃不窮、穿不窮、人不讀書一世窮”“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讀書、勤勤懇懇治家”......該村勵志的牆體標語抬頭可見。紙坊村每年都要舉辦優秀學子表彰交流大會。教子有方的父母向村民講述子女成才和家風家訓故事,勤奮好學的優秀學子之間交流學習心得。418戶1500余口人的小山村,如今走出了博士生導師、博士,還有國外留學人才。該村目前有在校大學生70多人,其中2名博士、15名碩士。該村還出了兩名郟縣高考狀元,被譽為“狀元村”。
紙坊村將傳承耕讀文化與弘揚文明新風有機結合,打造黨建文化長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村史館、鄉村大舞台、廣場游園等場所,制作牆體宣傳海報、宣傳欄﹔組建文藝宣傳隊、紅白理事會,定期開展“星級文明戶創建”“十星評定”“七好評選”等活動,選出“好黨員”“好婆婆”“好妯娌”“好丈夫”“好鄰居”“好兒女”“最美庭院”“十佳文明戶”等。二組村民王中堂被評為平頂山市道德模范,並成為“河南好人榜”上榜人物。
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蔣香玲說,為解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困難老人的吃飯問題,村裡籌建了“愛心食堂”,村民得知后積極捐贈價值3萬多元的冰箱、彩電等。在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鄉村建設期間,村民更是出工出力綠化美化,捐錢捐樹苗合計5萬多元。(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張鴻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