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新數據 “三農”新畫卷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國糧食生產邁上新台階,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倉廩豐實,新谷滿囤﹔鄉村和美,新風扑面。
數字最有說服力。歲末年初,一個個統計數據新鮮出爐,我們擷取其中的幾個,透過它們,一起感受過去一年“三農”的時代脈動,聆聽鄉村全面振興的鏗鏘足音。
大國糧倉更穩固
本報記者 郁靜嫻
80%
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80%
黑龍江省泰來縣塔子城鎮兩井子村,地裡已經上凍,家家戶戶囤滿了苞米。算起去年的收成,種糧大戶賈國峰喜笑顏開,“糧食產量漲了一大截,300畝玉米平均畝產近2000斤,增產了400多斤。”
賈國峰說,去年採用密植技術,一畝地種了5000株玉米,比上年增加了1500株,地裡還安了水肥一體機,養分通過滴灌帶“喂”到玉米根部,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2024年,泰來縣大面積示范推廣“大壟雙行+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測產結果普遍增產20%以上。”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潘國梅說,下一步要趁冬閑抓緊培訓,把大壟密植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跟更多的種糧戶講明白,為新一年糧食增產打牢基礎。
“多打糧還得養好地。”賈國峰說,等開春土地融化了,旋地前要在地裡撒上農家肥。今年,他打算在播種質量上加把勁兒,將每畝種到5500株左右,畝產再提高200斤左右。
2024年,我國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八成。新的一年,我國將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持續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將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點評】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單產提升功不可沒。近年來,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單產提升行動實踐表明,瞄准單產這一關鍵變量,更多向科技要產能,糧食增產大有潛力可挖。
當前,我國糧食產量處於歷史高位,但國內糧食供需仍處於緊平衡狀態,確保糧食穩定安全供給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必須穩面積、提單產兩手發力,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快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舌尖安全”更可靠
本報記者 王 浩
98%
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首次達到98%
手機掃描二維碼,品種、產地、採摘日期、管理員等信息一目了然。“每筐西紅柿都有‘身份証’,質量可追溯,消費者買得放心。”河北邢台市南和區賈宋鎮郄村菜農周順義說。
“放心菜”怎麼種?周順義一一列舉:種的是新品種,施的是有機肥,用的是昆虫誘捕器,地裡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節水節肥節藥,“綠色西紅柿銷路不愁,平均每斤賣2元,去年掙了10多萬元。”
“從田頭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保障蔬菜質量安全。”南和區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股股長張朝平介紹,區裡嚴格把控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質量,全面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証制度,2024年區鄉兩級開展定量檢測441批次、精准速測1915批次。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民生大事。農業農村部門一手抓精准治理和監管執法,守牢質量安全底線,一手抓農業標准化綠色化品牌化,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實施部省統籌數據聯用的風險監測制度,監測農產品品種更全、參數更多、對象范圍更廣、風險隱患發現更及時。2024年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首次達98%,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証登記總數達到8.18萬個,同比增長7%。
【點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守護“舌尖安全”的底線要求,是從“吃得飽”升級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現實需要。
更高水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久久為功。一方面,堅持“嚴”字當頭,盯好重點農產品,完善追溯管理、風險分級管理。另一方面,在“優”字上下功夫,推廣綠色種植技術,鼓勵標准化種植,擴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規模。多措並舉,守牢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一定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更安心。
縣域經濟更壯實
本報記者 常 欽
59個
全國“千億縣”數量增至59個
河南省鞏義市魯庄鎮羅彥庄村,標准化石榴種植基地裡,排排石榴樹挺立。不遠處,標准化廠房、保鮮庫已建設完成,高性能的石榴分選設備已安裝完畢,來年石榴成熟后就能投入使用。
“產業強鎮項目落戶村裡,每年土地流轉有租金,還能打工掙錢,日子越過越舒坦。”羅彥庄村村民李建斌說。基地種植、生產加工、冷鏈保鮮……前不久,魯庄鎮產業強鎮項目順利通過評估,帶動100多名群眾家門口就業。
魯庄鎮延伸石榴產業鏈,是鞏義市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縮影。回郭鎮發展鋁產業,芝田鎮主攻淨水材料產業,河洛鎮做大校用化學儀器產業……作為河南首個“千億縣”,鞏義市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立足區位和發展優勢,突出全產業鏈培育,補齊深加工短板,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收。
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從2013年到2023年,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從9個增至59個,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增長超過30%。新的一年,各地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縣域經濟更壯實,就能進一步打開城鄉融合發展新空間。
【點評】
縣域不只是承載著鄉愁記憶的故鄉,更是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廣闊天地。以“千億縣”為代表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取得顯著成效的生動寫照。
作為城鄉融合的基礎承載和關鍵節點,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助於帶動“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以“人的城鎮化”促進“人的現代化”。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會有越來越多的“千億縣”涌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為億萬人民群眾帶來美好生活。
人才隊伍更壯大
本報記者 李曉晴
900多萬人次
累計培育900多萬人次高素質農民
元旦剛過,山東省鄒城市靈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丙伸便忙碌起來,他正張羅一場脫毒甘薯種植管理技術線下培訓,“相比不脫毒的甘薯,種脫毒甘薯不僅產量能翻番,品質也更好。今年我計劃利用短視頻平台,配合線下培訓,幫助更多農民種上脫毒甘薯。”
10年前,張丙伸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上學會了甘薯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如今,他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地瓜大王”,還被評為“山東省首屆高素質農民大師”,致力於義務培訓,指導農戶更加科學地種植甘薯。
在鄒城,一批像張丙伸這樣優秀的高素質農民成長為農業帶頭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好高素質農民培育,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支撐。”鄒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郭建新說。
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培育900多萬人次高素質農民,鄉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職業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國家職業資格証書的比例為62.86%和24.83%,分別比2022年提高了5.54個百分點、2.39個百分點﹔從事休閑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佔比提高了0.9個百分點。
【點評】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培育高素質農民,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推動農業向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綠色化加快轉型,還能示范帶動更多農戶興業增收,共同富裕。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要建立健全培育機制,完善培育體系和師資隊伍,強化培育質量管控。同時,要以農民為本,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重點提升他們的技術技能水平,培優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素養,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奔縣”“鄉游”更出彩
本報記者 鄧劍洋
15個
我國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總數達15個
走進浙江省蘭溪市游埠鎮早茶街,百余種美食令人眼花繚亂,小吃攤前游人不少。截至2024年11月底,游埠古鎮已接待游客294萬人次,帶動當地村民3500余人就業,周邊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50余萬元。
“近年來,通過修繕保護古建、引入新業態、推動早茶創新、建設非遺工坊等方式,我們不斷擦亮‘游埠早茶’金名片,推動鄉村文旅產業從‘網紅’邁向‘長紅’。”游埠鎮黨委副書記蔣有才說。
游埠古鎮火爆出圈,折射鄉村旅游的火熱。2024年11月,我國雲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等7個鄉村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至此,我國的“最佳旅游鄉村”總數達到15個,居世界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同比增加15.5%,接待總收入同比增加9.8%。
下一步,鄉村旅游發展如何提質增效?各地深入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鄉村旅游數字提升行動,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效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點評】
去年,鄉村旅游火熱出圈,“奔縣”“鄉游”“村字頭”IP吸粉無數。鄉村游的火爆,除了得益於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改善,還要歸功於對鄉土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利用。田園風光、傳統村落、非遺民俗這些鄉村特色資源與露營、康養、研學、民宿等新業態有機融合,消費新場景、新體驗層出不窮,吸引大量城市居民打卡。
“寶藏小城”“最美鄉村”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心頭好”,靠的是對鄉村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對資源稟賦的合理開發。立足地方特色和發展優勢,充分挖掘鄉村之美,探索差異化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優化服務供給,創新產品體驗,鄉村旅游定能不斷展現蓬勃活力。
寄遞物流更暢通
周 楠
33.78萬個
累計建設33.78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
春節臨近,湖南益陽沅江市陽羅洲鎮富民村,村民周正每天都要往外寄消費者下單的臘肉,“10斤臘肉快遞費不到20元,一般3天就能送到客戶手中,物流更方便,生意更好做了。”
在陽羅洲鎮,過去由於物流不暢,村民種養的優質農產品隻能在周邊低價售賣,一些偏僻村落的村民取快遞都需要去鎮上。現在,鎮上建起了電商孵化和物流中心,各大快遞企業在全鎮4個片區分別設置一個村級快遞代收點,將周邊村庄的包裹集中后,統一裝車送到100公裡之外的益陽市中轉站,減少中間環節后,寄遞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通過寄遞物流體系,鎮裡的陽羅面、土雞、菜籽油等特產有了好去處,平均每天外銷1萬元左右。”陽羅洲鎮黨委書記肖耀南介紹,物流中心還組織開展電商技能培訓,幫助50多人就業創業。
2024年快遞進村情況普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累計建設33.78萬個“一點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打通農村寄遞“最后一公裡”。新的一年,我國將加快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全鏈條建設,著力構建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農村快遞服務新模式。
【點評】
近年來,農村寄遞網絡加快下沉,越來越多村民享受到便捷優質的快遞服務。日益暢通的農村物流體系“微循環”,不斷打通城鄉經濟循環,促進產需有效銜接,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由於各地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快遞進村實現程度仍存在較大差異。進一步完善縣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要持續完善相關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快遞企業將服務向下沉、向西走,同時積極推動先進技術應用,通過數據共享、信息互聯互通,不斷提升農村寄遞物流體系信息化服務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