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基層治理品“三味”(人民論壇)

李洪興
2024年12月27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焦裕祿同志的這句話展現了凡事探求就裡的作風。基層治理,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也正如“吃饃饃”,應有“嚼出味道”的追求。

  找到群眾的“需”,讀懂百姓的“求”,切實“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這是基層治理應有的“家常味”。

  河南虞城縣杜集鎮向陽村,有一間“以孝治家”大食堂,之所以辦食堂,源自這樣一件事:村干部問一位80多歲奶奶,晚飯吃的啥,她說“不吃了”。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不是因為家裡沒吃的,而是一個人在家,行動又不方便,不願意“燒鍋”。這種情況,在村裡挺普遍。

  越是普遍問題,越要努力解決。得到相關部門支持后,食堂很快建成運行,每天為7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三餐。熱騰騰的饃饃,暖胃更暖心。

  黨員干部心裡裝著群眾,做事為了群眾,還要常常問計、問需於群眾,基層善治就有了可靠支撐。

  除了“家常味”,還會有“辛辣味”。這種味道,往往出現在一些難題裡。

  在虞城,許多村庄都有自己的矛盾調解記錄本。對於地界矛盾、鄰裡糾紛,村干部會多次協商,並留存記錄。“事情難不難?”有干部說,再難都要面對,做通工作就不難﹔也有干部說,把工作做在前面,否則,小糾紛容易變成大麻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怕麻煩才能有良政。”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畏難不動、遲緩行動,可能錯失發展良機,也容易讓群眾心寒。做好基層工作,必須有一股子不怕麻煩、不怕“辣味”的勁頭。

  治理中的“麻煩事”,是黨員干部的“必答題”。初嘗會“辣嘴”,可能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可能利益盤根錯節﹔但如果聚精會神察實情、尋良策,終於解開群眾心裡的“疙瘩”,清走基層發展的“攔路石”,那種價值實現感和實打實的歷練成長,會給人帶來極大滿足。

  在基層,很多地方資源稟賦差不多,但村庄面貌卻差別很大。比如農田溝渠清淤,不少村庄都是接到任務才開始行動,有的村子則早早地、自發地完成了修整。

  怎麼做到“快人一步”?當地一名干部的話解開了疑惑:“多學理論,研究政策。”關於理論和政策學習,這名干部打了個比方:“猶如一杯清茶,生津回甘,提神醒腦。”理論學習如果淺嘗輒止,難見成效﹔隻有在學深悟透、實踐轉化后,才能品出“甘甜味”。

  學習甘之如飴,治理有章有法。農村改廁、垃圾分類、村庄綠化、道路硬化……循著基層群眾關心的民生事,學好黨的創新理論,吃透中央政策,掌握抓落實的方法技巧,就不難提升基層治理效果、拓寬基層工作思路。

  千頭萬緒、千家萬戶,基層工作充滿了酸甜苦辣。有為民服務的“家常味”、動真碰硬的“辛辣味”和理論學習的“甘甜味”打底子,定能干得有滋有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於思遠、辛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小麥連“鏈” 產業成“串”
  • 探訪中原食品實驗室
  • 養老服務圈 托起幸福“夕陽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