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湛河區:畫好團結“同心圓” 凝聚發展“向心力”

12月16日上午,初冬暖陽下,平頂山市湛河區曹鎮鄉楊西村黨支部書記李平周和該鄉謝庄村黨支部書記楊前在商量著新的一年裡兩村“結對子”的新計劃。
“自從俺兩個村結成對子,村裡有啥事,倆村相互幫襯,好得很。俺村在修建村裡的文化廣場時,正值麥收季,謝庄村幫助我們聯系了收割機。謝庄村要修柏油路,正好佔了俺村2畝地邊,經過協商,俺村的群眾同意讓出土地,謝庄村順利修通了村內道路。雖然一個是漢族村、一個是回族村,但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互助共發展!”李平周快人快語。
楊西村和謝庄村“結對子”,正是湛河區落實上級關於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實施“同心圓·共發展”活動的重要舉措之一。
湛河區有漢族和回、蒙等16個民族,全區常住少數民族人口約11600余人。近年來,該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黨建引領,加強融合交流,促進共同發展,奮力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黨建引領聚民心。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証。湛河區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區委書記和區委組織部部長分別分包楊西、齊庄兩個少數民族聚居村,組建工作專班下沉一線,對兩個村的和美鄉村建設工作進行蹲點抓提升,並親自結對張守峰等4戶困難群眾,進行定向幫扶。
曹鎮鄉黨委主動扛牢民族工作主體責任,在少數民族聚居村的醒目位置,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欄、新時代村規民約宣傳欄、移風易俗宣傳欄,引導各族群眾思想上和黨的政策“同頻”,行動上和改革發展“共振”。同時,該鄉還組建了1支20人組成的黨史宣講團、2支100余人組成的廣場舞蹈隊,常態化開展表演、宣講等活動,形成了鄰裡交融、鄰裡和諧的“文化磁場”。
嵌入發展促共富。湛河區清真餐飲企業河南省石人山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4000多萬元,年納稅150多萬元,在職員工100多人中有80多人是漢族群眾。像這樣規模的清真企業共2家,帶動就業超200余人。
借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曹鎮鄉將少數民族聚居村楊西同謝庄、宋寨等相鄰村庄的300多畝土地,打包合作共同開發鄉村文化旅游項目,目前已有12家民宿投資公司到該處考察,其中6家公司向該鄉政府遞交了計劃書。同時,該鄉引進北京中儲興華公司,把少數民族聚居村齊庄村和邢鋪村捆綁發展,探索實施有機菌肥生產項目,既解決了牛羊集中養殖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又化解了兩個村的秸稈禁燒難題。
不僅村與村之間、企業與群眾之間嵌入式攜手發展,村民與村民之間也互相幫扶,結成了一個又一個“連心鎖”。回族群眾巴增亮,墊資15萬幫助漢族群眾安自有開辦養殖場,手把手教他養殖技術,扶持他脫貧致富。李磊磊是楊西村的養牛大戶,謝庄村有名村民在他這裡務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河濱街道苗侯村的饸饹面店共15家,聘用漢族群眾約100人,人均月工資2500元∼3000元。漢族群眾安紅偉言傳身教,幫助回族群眾巴中央種植蔬菜大棚,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據統計,截至目前,湛河區各族群眾合作共建的小項目、小實體已達200余個,全區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生活蒸蒸日上。
融合交流促團結。交往交流交融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深度融合、團結互助,才能使幸福之樹開花結果。
楊西村回族小伙李金輝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父母托親友幫忙介紹了幾個同村女青年,李金輝總以工作忙為理由,不肯見面,弄得父母面子上挂不住。后來得知,原來金輝喜歡上鄰村的漢族姑娘陳榮榮,最終在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平周的耐心勸導下,父母同意了這門婚事。如今,小兩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父母逢人夸贊兒媳懂事孝順。截至目前,該區回漢聯姻80余對。此外,在區委統戰部的指導下,該區少數民族聚居村分別和周邊村簽訂《友好協議書》,各族群眾手拉手、心連心,團結一家親。漢族群眾徐社燒傷后,少數民族群眾紛紛伸出援手,給徐社送去了13000多元的捐款﹔回族群眾王雪婷因交通事故造成頭部重傷,漢族群眾也紛紛出手捐錢捐物。
多年來,湛河區各族兒女真誠交往、真心交流,深度交融、親如一家,齊庄村獲得了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村”榮譽稱號。(來源:平頂山市湛河區委宣傳部 作者陳新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