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新時代畫卷)

2023年10月11日08: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序廳展示的遺址圖騰。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供圖

  圖②:陽光透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穹頂。

  張 艷攝(新華社發)

  圖③: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彩繪龍紋陶盤。此盤褐色胎,內壁及盤心涂黑色陶衣並磨光﹔唇、沿面涂紅,內壁用紅彩繪蟠龍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站供圖

  圖④:出土於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的玉鷹。

  李鵬飛攝(影像中國)

  圖⑤:浙江良渚古城遺址莫角山宮殿區。

  浙江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供圖

  圖⑥:出土於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綠鬆石龍形器,由2000余片綠鬆石組合而成,龍身長64.5厘米,巨頭蜷尾,綠鬆石片象征鱗紋,遍布全身。

  丁俊豪攝(影像中國)

  圖⑦: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朱書文字陶扁壺。壺鼓腹部用朱砂寫有一“文”,與甲骨文“文”形體結構十分相像。這是陶寺文化文字出現的重要資料,對於漢字起源的研究有著深遠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站供圖

  圖⑧:“何以中國”展上展出的紅山文化標志性文物紅山玉龍。

  魏 堯攝(影像中國)

  圖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的立柱型石雕。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圖⑩:出土於安徽蒙城新石器時代尉遲寺遺址的大口陶尊。器物上有刻畫符號,分別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達和組合超越了簡單的圖畫,能看到漢字的雛形。

  代慧康攝(人民視覺)

  圖 :河南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小 鶴攝(影像中國)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陝西石峁、河南二裡頭……自2001年項目預研究啟動至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開展。202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入第五階段,豐碩的考古發現、深入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著人們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認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多角度的研究思路、高科技的助力,為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中華文明起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的實施,為實証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轉化中華文明探源的成果,傳承弘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

  (本報記者 王 玨)

(責編:辛靜、黃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因水而生因港而興 臨港新城周口“乘勢而上”
  • 州橋之上一眼千年 開封州橋遺址重現北宋東京夢華
  • 汝陽:千畝稻田繪詩意鄉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