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示范區:一群年輕人“炫耀”一座城

一隻紅嘴鷗悠閑地游弋在白龜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面,用純正的河南方言介紹自己生活環境的愜意舒適……2023年開年不久,一條名為《一隻說河南話的紅嘴鷗想要宣傳一座城》的短視頻火爆朋友圈。新奇的創意、幽默的文案,展現了“煤城”到“美城”的蝶變,讓更多人認識並愛上平頂山這座城。
這條短視頻是由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大學生聯盟“湖小青”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的5位大學生利用假期制作而成的。不僅僅是他們,如今越來越多的平頂山籍大學生、正在拼搏奮斗的鷹城青年以及“新鷹城人”,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多角度可視化宣傳推介平頂山的自然風光、城市環境、人文歷史、民俗文化等,用青春之光彩不斷提升鷹城知名度、美譽度。
鷹城大學生——創意來自對家鄉的熱愛
“我們以紅嘴鷗為切入點,創新形式和內容,展現平頂山生態環境的蛻變,收到很多好評,很驚喜。”河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大一新生李邱嫻雅是這次視頻制作團隊的“帶頭人”,視頻的創意、文案、剪輯都出自她手。
從小生活在白龜湖畔的她,對平頂山的“美”有深刻感受。“考上大學走出家門和更多外省朋友一起談論自己的家鄉時,我的腦海裡是‘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靚麗新城,不再是灰蒙蒙的‘煤城’,我希望更多人認識現在的她。”李邱嫻雅說,寒假期間她參加了示范區大學生聯盟“胡小青”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宣傳推介家鄉,更增強了她對家鄉的自豪感。
此外,李邱嫻雅還在“泛興趣”社區App上將河南和平頂山的歷史人文特色融入人物漫畫,取名“豫”“鷹”,並配以小故事宣傳家鄉,也引得大家直呼“排場”。
在剛過去的這個寒假裡,來自示范區大學生聯盟“青蔓小喇叭”志願服務隊的大學生志願者張力文,用直播帶票的形式將平頂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和示范區政府傾力打造的全市民間民俗文化展示基地——應濱書苑,推介給更多人認識了解。
“應濱書苑位於我的家鄉平頂山示范區滍陽鎮西滍村,也是這裡的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在直播中,張力文用鏡頭帶領觀眾參觀中國應氏文博館,看青銅禮器、古代陶瓷等,兩場直播下來,應濱書苑賣出門票5萬余張。“我是土生土長的鷹城人,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希望通過更有創意的方式,把家鄉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平頂山、走進平頂山、愛上平頂山。”張力文說。
“家鄉發展需要青春力量,家鄉的宣傳推介更需要青春力量。”示范區團委書記張曉時說,青年擁有新知識、新理念、新創意、新技術,這些大學生以各自的方式宣傳家鄉,彰顯了新時代的青年擔當,希望更多青年為平頂山代言。
鷹城青年人——探索展示鷹城的美好
對家鄉的愛,是容不得外人說半句不好﹔家鄉的好要讓更多人知道,是鷹城青年表達愛最直觀的方式。
在平頂山航拍攝影師的圈子裡,胡兵是一個“名人”。
他的作品《這座城:平頂山》參與了新華社《延時中國》欄目的展播,點擊量突破500萬﹔他還將其剪輯成13集的小視頻在抖音平台上發布,每一集的點擊量都在10萬以上﹔《平頂山十二時辰》將一天24小時的晨昏光影變化凝聚在一分鐘內,點擊量超過50萬﹔堯山(石人山)系列的日出、雲海、星軌、銀河,每條的播放量都在10萬左右,吸引很多游客前去打卡﹔魯山漂流、葉縣網紅橋、舞鋼水燈節、城市的火燒雲和彩虹……都在抖音平台被大量評論、點贊和轉發,俘獲了大批向往平頂山的粉絲。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胡兵的作品,欣賞到平頂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城市風光,對“煤城”平頂山轉型發展蛻變成“美城”,有了全新的認識。
最初,胡兵只是名航拍愛好者,在看到網絡上眾多航拍延時攝影宣傳片時,被其所展現出的時光流動、光影變化深深打動。“我當時就想為啥那麼美的畫面沒有展示平頂山的呢?”胡兵決定補上這個空白。
為拍好延時作品,在鑽研拍攝技術,探索拍攝手法的同時,胡兵常常凌晨就起床,幾乎爬遍了平頂山所有高樓的樓頂,用鏡頭記錄下從天際出現魚肚白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再到街面逐漸車水馬龍的鷹城光影。
“很多人對平頂山的第一印象就是有煤,但我要通過作品告訴他們,這裡還有美麗的風景、友善的市民。”談起拍攝的初衷,胡兵眼裡充滿了光。
航拍的成本很高,但胡兵常常不計投入。“我經常和‘飛友’們探討,怎樣拍出一些更有深度的視頻來展示平頂山的美。”胡兵說,古建筑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他打算接下來在古建筑延時拍攝上下下功夫,為平頂山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岳向在湛河橋上取景。受訪者供圖
“新鷹城人”——用鏡頭為第二故鄉代言
愛上一座城,或緣於土生土長、別人說不得的身份認同,或緣於經年累月、念茲在茲的情感留戀,以及這座城市源源不斷迸發的活力帶來的新鮮感。
在抖音平台上爆火的“最鷹城”“平頂山美食偵探”,創作了千余條宣傳介紹平頂山特色的短視頻,而它的運營負責人岳向祖籍河南永城。
2010年,岳向進入平頂山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學習廣播電視編導,畢業后回老家創業做起了自媒體,2015年轉戰平頂山,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最鷹城”。
“想把‘最鷹城’做好,必須對平頂山有深入的了解。”岳向說,他的初心就是做原創內容,通過原創圖文去展現平頂山的人文歷史、老街舊貌、礦區變化、城市發展等。為此,他拿著相機,騎著電動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到過平頂山的每個礦區,也記錄下許許多多真實動人的景象。
“平頂山的點點滴滴都讓我這個外地人感到新鮮。”多年的掃街經歷,讓岳向逐漸愛上了這座城,“我已經定居這裡,成為一個新平頂山人”。
2018年,岳向在“最鷹城”上發布的《再見,石龍區》,引起熱烈關注,60多張新老照片、滿懷深情的文案,道盡了石龍區幾十年的滄桑變化。
“我的童年記憶還停留在礦山的玩樂當中,煤礦工人下井歸來,談笑風生,全臉黢黑,隻看得見燦爛笑容裡的一口白牙……1996年的我經歷了礦區繁華的尾巴,閉上眼仿佛一切沒有變……”“兒時所有的回憶都在這裡,印象最深的是過年的時候,爸爸帶我們去大庄看演出,買煙花……感謝作者。”評論區滿滿的回憶。
這之后,岳向又將視頻版《再見,石龍區》搬上抖音號,引發網友持續關注。
“希望更多人了解鷹城、認識鷹城、來到鷹城。”從2016年開始,岳向和團隊小伙伴每年都會拍攝一部宣傳平頂山的公益視頻,平頂山版《成都》、短視頻《鷹城守夜人》、說唱MV《城市英雄》和《最鷹城》……每一部原創作品都深受歡迎,並在網絡熱傳。
“近年來不少青年人積極開展為家鄉代言的活動,大力推介平頂山的秀美風光、民俗文化,為城市宣傳作出了貢獻。”市委網信辦副主任張崎說,他們也將更好地為青年搭建平台,讓青年用新興傳播方式,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推介平頂山,不斷提升鷹城知名度與美譽度,助力家鄉發展。
年輕人對一座城的熱愛,自有他們的理由,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城市發展產生的魅力與價值。年輕人用青春雙眸發現鷹城的美、用青春的語言講述鷹城的靚,用青春力量為鷹城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近悅遠來的鷹城也有道不完的故事,等待著被更多的人講述、傾聽。(來源:平頂山示范區 作者:張亞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