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一片甲骨驚天下!殷墟用實力演繹“凡爾賽”
2月18日,在安陽殷墟博物館的石碑前,聽了志願者講解員對博物館藏珍數量的介紹后,“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上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的記者感嘆:“殷墟博物館是在用實力演繹‘凡爾賽’!”
3300年前,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並在此傳位8代12王,歷經255年,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証實的商代都城所在地。周武王伐紂滅商,這片土地逐漸荒蕪,淪為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福”字碑
殷墟博物館門前,立有一塊刻有甲骨文“福”字的石碑。“這個‘福’字甲骨文的形象,像是一個人手托著酒壇子,本初是祭祀之意,慢慢地演變成幸福的‘福’字。”講解員有趣的講解吸引了採訪團記者駐足觀賞。
殷墟是有中國第一個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証實的都城遺址。目前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多達約16萬片,其中單字4500個左右,被破解的約有1700個單字。1936年殷墟發掘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文多達17096片,集中講述了商王武丁期間的天文、地理、軍事、農業等重要信息,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最早的圖書館”。
甲骨長廊
央廣網記者戴澤鑫是第一次來到殷墟:“我最感興趣的是‘甲骨長廊’,就像進入了甲骨文知識寶庫。印象最深刻的是‘買’字,上面是網購的‘網’,下面是貝殼的‘貝’,這不就是咱們現在人經常說的‘網購’麼!原來3000年前的人都已經‘知道’咱們現代人的買賣方式了。”
甲骨碑林
甲骨文清楚地記載了商代的17世31王乃至他前面的先公先王。正是甲骨文的發現,才把商代史變成了信使。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的文字,把中國的信使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甲骨文作為中國已知的最早成體系的成熟文字,蘊含著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也奠定了漢字方塊形態和發展框架。
“來到甲骨文的‘老家’,殷墟讓我領略了甲骨文的魅力,此行讓我震撼的卻遠遠不止甲骨文,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等,無不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明。”央視網記者魏俊浩參觀后意猶未盡,表示還會“二刷”殷墟。
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片甲骨驚天下
甲骨文大多是接近於圖畫的表意文字,通過相對抽象符號來刻畫客觀物象的最根本特征,既展現物象本性,又不失寫意神態,畫成其物、生動形象。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一片甲骨驚天下”,是1973年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的七千余片甲骨中的一片代表性很強的甲骨,它是用牛肩胛骨的左上塊為佔卜材質,甲骨上方共保留93個單字,重點佔卜11次,佔卜王田獵的內容。
認識中華文明,從安陽殷墟開始,它像一束光,照亮中華文明的前進之路,鑄就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朱麗文 王曉穎 董蕾/文馬紹坤/視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