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專題策劃>>經營專題>>河南省衛健委

一字之別的中藥 跟風養生差點要命

2022年03月28日11:16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一向重視養生保健的李大爺,聽說三七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便托親戚帶了一包自家種的土三七,想著自己種的肯定比外面買的好。哪料服用一個月后竟出現了腹脹,厭食,全身黃染的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得了肝小靜脈閉塞病,病情一度危及生命。李大爺沒想到,隻因一字之差,跟風養生差點要命。

一字之別的中藥,功效卻差之千裡

河南省科普專家、河南省中醫院藥學部馬鳴介紹,其實“此三七非彼三七”,三七系出名門,乃五加科人參屬,人參、西洋參都是它自家兄弟,作為我國名貴中藥,不僅地位顯赫,而且安全有效,江湖人稱"金瘡要藥",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而土三七也被稱為菊三七,是菊科植物,雖然也有止血散瘀的作用,但含有“吡咯烷”生物鹼,長期或大量服用,可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馬鳴提醒到:“經常有人會把三七和土三七混淆,其實它們有很多不一樣。”首先,兩者產地不一樣,三七主產於雲南文山,為著名的道地藥材,三七藥材鑒別的重要特點是“銅皮鐵骨獅子頭,入口回甘菊花心”。此外,三七是灰褐色或灰黃色的外皮,在內質地堅硬難折斷,有錚錚鐵骨﹔頂端及周圍有瘤狀突起物像獅子頭﹔木部微呈放射紋理,行話稱為菊花心,口嘗味苦過后回甜。而菊三七,對於生長環境沒有嚴格的要求,在各地均有分布,同時藥材表面呈灰棕色或棕黃色,瘤狀突起物不是集中在一端,而是散在全體多處,有斷續的弧狀溝紋,氣無,味微苦。

中藥養生,辨別藥材的真偽、優劣很重要。其實不止養生頂流三七有被跟風使用的困擾,很多中藥性狀相似藥名相近,一字之別,差之千裡,為中藥的安全使用帶來了隱患。比如山茱萸與吳茱萸,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俗名棗皮。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的功效。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不止,體虛欲脫,內熱消渴。而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

冬季養生 用藥進補也要辨証

俗話說“冬季進補,來年打虎”,這其中最受歡迎的要數膏方了。膏方是根據人體體質與証候,按照中醫治病求本、辨証施治的思想,將組方中的飲片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后,加入輔料,收膏制成的中藥傳統制劑,和傳統湯劑相比,它體積小,攜帶方便,易於儲存,不用煎煮,開袋即食,而且口感還很好。比較適合康復期的患者,比如手術后或大出血后﹔還有慢性疾病患者,例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貧血這類正氣虛弱的人群﹔以及亞健康人群,比如長期勞累或壓力過大,經常感覺身體虛弱,精力減退,容易感冒的人群。

據馬鳴介紹,除了藥補,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手腳冰冷可適宜進補溫補之品,如牛、羊肉等﹔腰膝酸痛,五心煩熱的患者,冬季可適當多食枸杞、山藥、黑豆、大棗等滋補腎陰食物﹔對於形體肥胖、痰濕偏盛的人群,冬季飲食宜清淡,應控制脂肪及總能量的攝入,在用魚、蝦和瘦肉類進補時配上苡仁赤小豆湯、冬瓜湯、山楂、橘子皮等淡滲利濕、消脂減肥的食物﹔對於暖氣過熱損耗津液的,冬季要多次少量飲水,多選擇梨、蜂蜜、銀耳、蓮菜、百合等潤肺清熱、生津養肺之品﹔對於患腸胃疾患的患者,冬季進補時應遵循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的原則,宜少食多餐,忌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宜常食各類溫性熱粥,如玉米粥、蓮子粥、山藥大棗粥、肉汁湯等。經常腹脹者,可食用蘿卜、山楂、淡茶消積、化痰、理氣。

總之,中藥養生雖好,辨証論治少不了﹔莫要跟風亂用藥,否則越補越糟糕。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處指導、河南省衛生健康委供稿 作者:吳文可)

(責編:辛靜、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許昌:群眾的守護者 也有群眾守護
  • 中國好人王永甫: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 孕婦突發大出血 交警“鐵騎”護航上演“生死時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