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恁看,俺村把老百姓的荒地收回來,重新整治后現在已經種了26000棵海棠了。荒地利用起來,環境變好了,每畝地每年還能保証至少1500塊錢的收入。”3月17日,記者來到許昌襄城縣湛北鄉尚庄村,該村村支部書記朱佔陽樂呵呵地說,“不僅如此,以后春季有花,夏季有葉,秋冬有果,結合首山櫻花節活動,還可以吸引周邊地市的游客過來踏春旅游,村民們也能端上‘生態飯碗’了!”
為了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打造美麗生態村庄,今年2月份,許昌襄城縣啟動了“村庄森林”建設工程,計劃全年完成3萬畝建設任務,完成苗木栽植330萬株。首批在全縣16個鄉鎮選取了41個行政村作為示范村進行建設,湛北鄉尚庄村是其中一個。
楊柳吐發新綠,許昌市郊的“灞陵河”又迎春韻。漫步景區,28歲的女講解員胥亞杰像往常一樣,用輕柔的語調向游客講解:“無論世人怎麼看,許昌人永遠感謝曹操帶給這片土地的福祉。我們也希望大家在祭拜關羽的同時,能更客觀看待與他同殿供奉的曹操……”
許昌“灞陵”橋也叫“八裡橋”,不同於西安“灞水”折柳送別的“灞陵橋”,相傳是三國名將關羽辭別曹操尋故主劉備、青龍偃月刀挑袍故事的發生地,景區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廟中除供奉著“馬上關羽”,神像的兩側還分別供奉有關羽護送的甘、糜二夫人和前來送別的曹操塑像。游客老劉對……
初春的許昌,鮮花始放,滿城飄香。登高遠眺,水上有行船,碧水漾藍天。
行車市區,一道道綠,一頃頃水面次第落入眼帘。草花蔥蘢,街道新嶄,水鳥淺鳧,漁者悠閑。
很少人知道,如此靈動的許昌,多年來實際異常缺水,人均年擁有水資源量隻有210立方,僅全國人均的1/10——地表隻有一條引水徑流,穿城而過的季節河污水橫流,每逢夏季吃水必發愁。變化發生在近兩三年,飽受“缺水之痛”的許昌,三年任務兩年干,用莫大的毅力克服水務建設的種種困難,精打細算,用區區1.5個流量,重新再現水韻悠長的“蓮城”風姿。
從2001年率先在全省提出開展創“三城”、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活動,到2015年榮膺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中原城市許昌走了很長的“路”。一路上,有歡笑,有淚水,有收獲,也有教訓。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曹魏故都,破解許昌文明城市創建的“密碼”。
“一橋河上橫,詩畫韻無窮。漣漪浞清蓮,花開別樣紅。”河開了,水通了,湖滿了,景美了……自古繁華的曹魏故都許昌,在歲月塵封的華章中復活。
從干渴之城到“水潤蓮城”,見証了許昌干群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決心和勇氣。自2001年以來,許昌各級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出一條具有許昌特色的創建之路,“全國文明城市”品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