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点亮民生灯
——林州市委第一巡察组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纪实

夜话“点餐台”:群众点单、干部接单
架起干群“连心桥”
4月30日的林州市临淇镇荒庄村,暮色沉沉,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村民、干部、退休党员代表围坐一起,林州市委第一巡察组组长李刘拴手持话筒开启“夜话点餐”。教师代表徐伏喜第一个举手,侃侃而谈,诉说着前几天“点餐”后村里的变化,“打通了‘断点’”,拓宽了路面、架设了水泥盖板,让农田‘毛细血管’畅通无阻,惠及周边农户耕地生产。”
临淇镇党委书记郑长松在夜话现场感慨:“‘巡察夜话’让我们的干部走下田埂,群众敞开心扉,真正实现了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
巡察组“夜话点餐制”,将民生诉求变成“问题菜单”,干部现场认领“订单”。十五届林州市委“群腐”重点领域专项巡察临淇镇党委以来,市委第一巡察组巡察累计收到“点菜单”50余份,办结率100%。在欠十步村,村民通过“点餐”反映塌方险情,两天抢通道路;在官岭村,“点餐”推动主干道“白改黑”工程,惠及全村百姓。郭家屯村党支部书记赵永增感慨:“巡察组不仅帮我们解决了资金难题,更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发动群众、凝聚合力。”
清单“施工图”:即巡即改、清单销号
按下民生“快进键”
“清单就是责任状,销号就是成绩单!”在占元村的夜话现场,巡察组将村民反映的通讯难题纳入“红色清单”,经过巡察推动,困扰村民多年的“信息孤岛”彻底消除。
市委第一巡察组结合“夜话”清单,探索建立“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机制:红色清单“即巡即改”,黄色清单“限期办结”,绿色清单“长效跟踪”。
临淇镇党委副书记申浩东介绍:“清单制让整改有章可循,干部不敢懈怠。”在白泉村,蓄水池水位告急后,巡察组启动“红色清单”应急机制,24小时完成送水车调配,同步推动新建蓄水池;在郭家屯村,300米“问题水渠”被列入“黄色清单”,3天内完成硬化改造。巡察进驻仅一个月内,全镇通过清单制解决民生问题20余项,群众满意度达95%。
“幸福成绩单”:从“问题清单”到“幸福答卷”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夜话催生的“幸福单”在临淇镇遍地绽放。在荒庄村,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让80余户村民告别“污水横流”;在洪泉村,80米道路护栏筑起“安全屏障”。
巡察组将整改成效转化为“幸福成绩单”,边巡边改边公示“民生账单”:修复道路12条、解决饮水难题5件……村民李建国指着村口新装的路灯笑道:“巡察组来之前,这条路漆黑一片;现在灯亮了,心里也亮堂了!”
市委第一巡察组副组长徐保庆表示:“夜话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要让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升温。”
巡察组通过“夜话”指导龙泉村两委制定“引水+蓄水+管护”综合治理方案,创新“三级管护”机制,不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富余水量还惠及田间菜地,实现“解渴”又“增收”。龙泉村从“车轮送水”到“管道引水”的蜕变,不仅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更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市委第一巡察组这场保水战,打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赤子之心,也彰显了巡察监督护航民生的治理效能。
治理“新范式”: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体现基层治理“林州样本”
“夜话”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基层治理的“指挥棒”。市委第一巡察组副组长靳云杰强调:“巡察夜话将‘群众视角’融入监督全过程,既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推动了基层治理从‘事后补救’向‘源头治理’转变。”
临淇镇依托巡察反馈问题,推动建立“夜话回访—整改销号—成效评估”闭环机制,将30余民生问题纳入常态化管理。草庄村将灌溉设施维护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长效机制落地;官岭村实行定期巡查道路制度,推动整改成果常态长效;欠十步村建立“网格员+党员+志愿者”三级联动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洪泉村通过“村民议事会”收集建议,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治理格局。巡察“夜话”的“探头”效应,有效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林州巡察夜话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林州市委第一巡察组组长李刘拴诠释说,“巡察夜话”通过“群众点单、干部接单、清单销号、幸福答卷”四步闭环,或将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淇方案”。
夜色中的“巡察夜话”,是林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从“点餐台”到“成绩单”,从“问题清单”到“幸福答卷”,巡察组以“不漏一户、不落一难”的初心,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正如夜话上,林州市委巡察办主任吕建富所说:“巡察夜话架起的不仅是连心桥,更是党群鱼水情的‘连心路’。”这一巡察实践,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缩影。(来源:林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郝一桥 王长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