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蔬菜大棚里种出“幸福密码”

春日的叶县,连片的蔬菜大棚如银色波浪般起伏在田间。
走进任店镇柳营村蔬菜种植基地,掀开棚帘,湿润空气中浮动着泥土清香,齐整的上海青青翠欲滴,工人指尖翻飞间,一筐筐鲜菜已打包完毕。
基地负责人尚松鹏则和工人们忙着将打包好的鲜菜装车。“这茬菜赶着发郑州,中午就能摆上超市冷柜!”尚松鹏抹了把汗,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以前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大棚,一年能收7、8茬不成问题!”
像尚松鹏这样依靠设施农业实现增收的农户,在叶县已有100余户。
叶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效益低下。如何让土地生“金”,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叶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解锁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幸福密码”。
从2021年起,当地便成立了蔬菜产业发展专班,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在全县18个乡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打消群众顾虑,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驻村指导,分别带着200多名种植大户到山东寿光“取经”。
“刚开始大伙儿都怕赔钱,县里就给我们算明白账。”常村镇村民王秀英掰着手指头说,“建大棚有补贴,种子肥料有优惠,还有技术员手把手教。我家两个棚种圣女果,去年净收入5、6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如今在叶县,这样的“致富账”越算越响亮。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万亩,年产优质蔬菜8万吨,年产值达9亿元。
设施农业重在效益,而提高效益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在任店镇寺西村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工人轻按按钮,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便迅速运作起来,如同一位精准的“营养师”,把调配好的水肥均匀准确地输送到辣椒、番茄、茄子、吊瓜等作物根部。
园区负责人许浩然介绍,园区共建有温室大棚25座,每座大棚内均配备了智能系统,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和远程监测,可实时调整水肥配比。“智能大棚能实现精准施肥的同时,还可以定制蔬菜的口感,去年园区净收入就达120多万元。”
做好“土特产”文章,不仅要提升农产品品质,还要紧紧抓住“产业链”这个牛鼻子,让农产品身价倍增。走进叶县久星科技产业园48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大棚,28个品种展示、韭菜育种技术、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模式等区域有序排列。
据悉,全国老百姓吃的韭菜,每10棵就有2棵以上是叶县久星培育的品种。
从韭菜种植到韭种研发、再到十多种“韭宝”系列产品诞生上市,这里的韭菜产业链不断被拉长、延展,实现更大的效益。
当地月庄村依托久星科技的种子“芯片”优势,成立起农业种植合作社,鼓励引导群众建设温室大棚种植优质韭菜。目前全村韭菜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还上马了全自动韭菜保鲜、韭花酱生产线设备,可日产韭花酱20吨,年销售额2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韭菜品种优良,加上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我们打通了从种子到成品的韭菜全产业链条。”月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冠洋笑着说道。(来源:叶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姬冠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