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第41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完成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

2025年04月16日08:30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4月4日,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上对CTD(温盐深剖面仪)进行维护。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3月29日拍摄的秋季南极罗斯海的冰。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3月29日,科考队员乘坐吊笼,准备布放浪-冰浮标和海冰漂流浮标。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3月29日,科考队员乘吊笼到冰面布放浪-冰浮标和海冰漂流浮标。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月13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的队员在“雪龙2”号艉甲板合影留念。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月13日,“雪龙2”号随船气象员徐晓武在根据气象资料研判未来天气形势。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月8日拍摄的南极秦岭站附近的群山。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3月29日,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艉甲板进行浮游生物垂直网作业。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月8日拍摄的南极秦岭站。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月4日,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上冲洗浮游生物垂直网以获取样本。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3月29日,中外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上合作准备实验器材。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责编:辛静、黄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阳“探亲”
  • 南阳:让千年药香飘向世界
  • 跟记者体验一场麦田里的国家非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