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把清明过得更“清明”

周荣光
2024年04月03日08:21 | 来源:河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把清明过得更“清明”

  让清明节‘清明’过,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日前,北京通州发布两起因祭祀引起火灾的违法案例,3名当事人被行政拘留。两起火灾起因均是在草地、树林中燃烧纸钱。进入清明祭扫高峰,最近有不少市民反映不文明祭扫行为暗藏着安全隐患,一些人选择在林地、公园、绿化带等场所明火祭扫,紧挨着草木、配电箱、机动车烧纸,有的火苗蹿起一米高,有的火星四处飘飞,有的火还在熊熊燃烧,人却已经离开。(据4月1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清明祭祀,本意是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最需要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如果在祭祀时不注意安全防范,就有可能引发火灾,不但影响公共安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清明祭祀不妨多点敬畏、多点清新,讲文明、重安全,把清明过得更“清明”。

  清明祭扫是对先人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的传承。清明节历经时代变迁而延续,其生命力在于传递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当我们站在先人墓前,献一束鲜花、捧一抔新土,不单是履行一种仪式,也是为了寄托慎终追远的哀思。顺应时代的文明祭扫,让环境更“清”,让心灵更“明”,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尊重和告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是传统节日,现代人更需领悟“清明节”的本意,倡导文明祭扫活动。祭祀的实质是表达心意,献一束花能够传递思念之情,植一棵树能够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祭祀的方式,在虚拟空间里保存逝者信息,让更多亲朋好友了解、缅怀逝者,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段珍贵的记忆。风清气正,慎终追远,方不负“清明”本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祭扫不仅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清明节“清明”过,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责编:霍亚平、辛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探访殷墟博物馆新馆 感知伟大商文明
  • 新春走基层|博物馆里的“新宝藏”
  • 冰天雪地 众艺人齐聚马街闹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