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河南:洪水过后看麦收 “海底”如何能逆袭丰产

2022年06月11日08:58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王付强在品尝自家的麦子。 张毅力摄

人民网安阳6月11日电(张毅力)手搓圆滚滚的麦穗,轻轻吹去麦糠,饱满的麦粒煞是喜人。“嘎嘣”一声脆响后,安阳市滑县种粮大户王付强脸上堆满了笑容。从田地两度被洪水淹没,到如今亩产1153斤,这位在“海底”之称的滑县长虹渠蓄滞洪区内种粮的“老把式”,对今年的丰产、增收充满信心。

从6月7日开始,王付强在滑县小铺乡界河路村附近流转的1000亩小麦开始收割。机收前,王付强心里没底,“去年12月初才完成了麦播,比往年晚了近两个月,收成能咋样?”

“经测算,王付强承包的地块亩产1153斤,比我们预测的产量增加了300多斤,与往年丰产时的产量持平。”滑县农技推广研究院魏凤梅连呼意外。

“海底”的产量更是让抱着“能收多少是多少”的农户喜出望外。魏凤梅介绍,经测产,滑县蓄滞洪区3万亩晚播小麦平均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5克,平均亩产462.7公斤。随着小麦售价的上涨,农户的收益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减少。

捧着金黄色的麦子,回忆起去年夏天那场大洪水,王付强百感交集。滑县小铺付强种植家庭农场的仓库旁,枯树堆了几米高,每棵都有4米多长,它们见证了洪峰的高度。

滑县蓄滞洪区内前后对比图。(资料图。融媒体中心程永辉供图)

2021年7月17日8时至23日8时,豫北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共渠从合河到黄土岗河段、卫河从汲县到道口河段水位均为建国以来最高。从7月21日至30日,河南相继启用了崔家桥、广润坡、良相坡、共渠西、长虹渠、柳围坡、白寺坡、小滩坡等8座蓄滞洪区。累计转移人口40.46万人。

洪水袭来,王付强当年秋季种植的100亩蔬菜、900亩玉米还有几十亩花生不见踪影,绝收已成定局。仓库内的4500多斤粮食,也大部分打了水漂。

滑县蓄滞洪区7.20洪灾过后,当地加快农田设施水毁修复。(资料图。滑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程永辉供图)

与水赛跑,抢夺秋收。眼看着已经错过了玉米种植季,为了尽力减少损失,8月底,等洪水慢慢退去后,在滑县农业部门指导下,王付强种植了100多亩白菜、20多亩洋葱。

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9月25日,由于卫河上游连续降雨和盘石头水库泄洪,长虹渠蓄滞洪区“舍小家保大家”又成泽国。

眼看着接连遭受两次洪水侵袭,王付强茶饭不思,一筹莫展。“每年10月份都该种麦子了,眼前的海底还是一片汪洋,这可咋办?”

“只要不上冻,小麦都能种。”滑县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心玲等省市专家来到地头,针对滞洪区晚播麦田,拿出从种到管一整套方案。12月初,湿漉漉的土壤经过晾晒后开始播种。

覆地膜,为小麦盖上“棉被”。12月份温度低,小麦种子难发芽,如果越冬时小麦的个头不够,就会被冻死。“此时,只有死马当活马医。”张心玲说,他们曾经做过用地膜覆盖小麦的试验,亩产可以达到800多斤。

促弱转壮,给麦苗“少吃多餐”浇水施肥。年后,麦苗顺利生长,但由于密度大,苗情不理想。在专家指导下,王付强逐步给小麦通风透光,定点定量、少吃多餐地浇水施肥,三类苗成功转化升级为二类苗。

蓄滞洪区内小麦收割航拍图。滑县融媒体中心程永辉供图

一喷三防,为小麦“问诊治病”。由于后期水肥到位,麦苗密度较大,通风不太好,白粉病乘虚而入。农技员发现及时,喷防及时,滑县晚播小麦的白粉病刚一露头,就被打压下去,小麦顺利灌浆。

不只在滑县,在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等受洪水围困而导致小麦晚播的区域,都采取了更换品种、增大密度、促弱转壮等多种办法保证粮食生产。

截至6月9日17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8075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克服了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河南正在描绘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

(责编:王佩、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