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大别山区的“水稻革命”

李运海
2021年11月29日08:24 | 来源:河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别山区的“水稻革命”

  □李运海

  自2012年引进再生稻以来,在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们的指导下,信阳农民对种植再生稻热情一年比一年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今年信阳地区种植再生稻的面积已超过47万亩,比去年多了15万亩,原来规划的到2025年推广到50万亩目标将提前实现。

  11月24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尹海庆说,“豫南种植两季水稻温光资源不足、时间周期不够,种植一季普通水稻效益不高,推广种植再生稻破解了这一难题。如今,再生稻正在引领我省水稻种植产生一场革命性变革,并逐步在大别山区成为水稻种植的主角。”

  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4岁的包乃勇是罗山县周党镇桂店村人,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信阳较早种植再生稻的人,从最初试验种植七八亩到今年种植3000多亩。他说:“当初刚推广种植时,心中也没底,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几亩地,没想到产量、效益远超预期。”

  尝到甜头的包乃勇不仅自己大面积种植再生稻,还逢人推广宣传。同时,他也从中发现了新商机:再生稻代育苗代插秧服务。今年他育苗40万盘,挣了不少钱。他说:“稻农种植再生稻的热情高涨,明年准备进一步扩大育苗面积。”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刘祥臣研究员回忆说,信阳再生稻技术来源于种粮大户对技术的需求。2008年10月,信阳市农科院在固始县做了一次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情况调研,结果是参会的10多个种植大户,没有一个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赚到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豫南稻区很多地方常年只种一季稻,土地利用时间只有145天,其他时间田地“撂荒”,造成了大量温光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大批种植大户因种植不当在赔钱。2012年,我们召开了“三项技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广再生稻是破解这一困境的突破方向。对传统水稻产业进行革命性变革是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引进、推广再生稻是一个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正确选择。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经水肥管理、使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再抽穗、扬花、灌浆后成熟的水稻,俗称“二茬稻”,实现了“一次播种,两次收获”,能够把种植一季中稻造成的农田闲置时间利用起来,实现增产30%-50%的效果。

  为优化配置资源,改变耕作习惯,增加种植效益,推动产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从“覆膜水稻”入手,开展了“豫南再生稻种植技术”攻关。2010年,在头季稻覆膜栽培条件下,再生稻单产突破每亩300斤;2011年,再生稻在头季不覆膜条件下,单产突破每亩400斤;2012年,在仔细分析信阳市32年气象资料以后,课题组把播期提前到3月1日,当年单产达到每亩550斤;2013年,筛选出了两优6326、岳优9113等表现稳定的豫南再生稻当家品种,为此后再生稻推广打下了基础。2014年,遇上“华西秋雨”,再生稻产量偏低,但该年试验探明了豫南稻区再生稻安全扬花授粉,播期下限应在3月21日之前,移栽期可以提前到4月5日前后。2015年,开展“钵苗机械化育插秧+再生稻技术研究”,当年再生季单产达到946斤/亩,两季总产达到每亩2303斤。2016年,开展“再生稻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首次实现了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18年,发布了《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有效推动了豫南再生稻标准化生产。2019年启动了“虾田+再生稻技术研究”“水稻粮饲双优双高研究”,为豫南再生稻提质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2013年开始,豫南再生稻同步开展示范推广,种植面积由少到多,由慢增长到飞跃发展。2016年全市示范面积只有2万亩,2019年面积发展到20万亩,实现了全市8县2区示范、种植全覆盖,涌现了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肖寨村等整村发展的好典型。2020年,信阳市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2万亩,再生稻的头季稻生长期间,前期遇到干旱,中后期阴雨连绵,总体不利于水稻生长,但仍涌现出一大批再生稻的高产典型。

  再生稻实现“吨粮梦”

  对豫南来说,种植水稻最大的难题是受气候等因素影响,一年只能种一季,产量有限,收益不高,亩产想达到或超过2000斤,几乎是不可实现的梦想。而今,再生稻让水稻种植户实现“吨粮梦”。

  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共有耕地3800亩,过去一年种植一季水稻,亩产最多1400多斤,一亩地的收益在500元左右。2016年,村里试种再生稻100亩,结果头茬亩产达1260斤,第二茬亩产达700多斤,每亩纯收入超过1000元。

  村党支部书记曹启铜说:“种植再生稻,实现‘吨粮梦’,群众种粮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种粮积极性也高涨。”

  信阳市和商城县都对种植再生稻给予补贴等政策支持,曹寨村从2017年起整村种植再生稻,并创信阳市再生稻头茬亩产量超过1600斤的纪录。

  种植大户陈贵权是罗山县子路镇人,也是最早种植再生稻的示范户。2013年他种植再生稻100亩,头季稻单产达到每亩1230斤,再生稻单产每亩310斤。他说,“这种产量在当时就是一个巨大突破,对种植再生稻也充满信心。”

  再生稻产量突破是在2015年。这年,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开展“钵苗机械化育插秧+再生稻技术研究”,当年示范种植点再生季单产达到946斤/亩,两季总产达到2303斤/亩,实现“吨粮梦”。

  不仅产量上台阶,效益也大幅度提升。尹海庆说:“再生稻有早育早栽的特点,可以有效错开用工峰期,提高人工、农机的作业效率,平均每亩可节约成本100元左右,亩种植效益可提高600元左右。”

  再生稻第二茬虽然产量没第一茬高,但米质优良,市场销售价格高,农民增收增效明显。光山县南向店乡何畈村种植大户黄鑫不仅种植水稻、加工稻米,还通过电商销售再生稻大米,一年的纯利润上百万元。他说:“再生稻大米品质好、口感好,虽然价格比普通大米高,但市场供不应求。”

  再生稻引领“水稻革命”

  水稻要高产,稻农要增收,良种良法是关键。就再生稻来说,我省培育的品种偏少,种植的大多是外省品种。但是,筛选出这些适合我省种植的外省再生稻品种,其中凝聚着我省农业专家的心血和汗水。再生稻能够在信阳推广,得益于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经过辛勤的研究,找到了适合我省种植的品种,以及种植模式的突破。

  刘祥臣分析说,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培育,信阳市再生稻种植已经形成成熟的模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一是选育出了适合信阳区域种植的再生稻品种。省市两级农科院在信阳稻区试种了100多个品种,最终选出4个优质品种推荐给种植户。二是形成了“早播种、早插秧、早收割”的成熟种植模式。播种早晚决定再生稻是否成功,但什么时候播种最合适?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专家试验2月、3月、4月、5月等不同的播种时间,最后摸索出3月初播种、4月插秧、8月上旬收割头茬的种植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也培育出了自己的再生稻品种。省农科院的郑稻18号、新乡农科院的新稻567,以及信阳农科院培育的多个新品种,在豫南稻区都有试验种植。未来将有更多“自家”的优良品种用于再生稻生产。

  同时,我省的水稻专家在信阳探索粮饲结合的再生稻种植模式,这在全国是一种创新。今年,光山县北向店乡李楼村种植的粮饲结合再生稻头季亩产鲜草3648公斤,第二茬稻谷亩产达到566.6公斤。粮饲结合再生稻对豫南稻区意义重大,既拓展了草食动物饲草来源,也有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推进农牧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新路子。

  我省高度重视豫南再生稻生产推广,2020年省分管领导到信阳市调研秋粮生产,专程到平桥区再生稻种植基地实地查看了解情况。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领导对推广再生稻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教处处长胡若哲多次到信阳考察再生稻,认为发展再生稻生产是一项破解种粮高产与高效矛盾的有效途径,要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要顺应农业农民的技术需求,做到种植技术有模式、推广工作接地气、农民应用有效益,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和技术培训,加快再生稻的推广应用。

  再生稻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引起了信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注。2018年,信阳市出台了《再生稻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把再生稻作为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市推广。这一年,再生稻成为信阳市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导产业,加强扶持。明文规定:“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示范效果较好、经验收实现目标的,市级奖补每亩50元。对再生稻生产为贫困户增收效果显著的要进行重点奖补,为贫困户再生稻生产进行社会化服务并实现生产目标的经营主体,每亩(按贫困户种植再生稻面积)市级奖补100元,县(区)奖补300元。”

  2019年,“发展再生稻”写进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这一年,再生稻作为地方主导产业纳入《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如今,发展再生稻已经成为信阳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工作。

  在信阳,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收了水稻后,宁愿弃耕打工也不种地,导致冬季田地大多闲置,成为“冬闲田”,俗称“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信阳地区有“白地”400多万亩。如果这些“白地”种植的普通水稻全部改种再生稻,不仅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豫南的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将借助目前的天时、地利、人和,全力推进再生稻普及种植,推动大别山北麓的水稻革命。”尹海庆说,农民需要高产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国家需要高产确保粮食安全,要通过推广种植再生稻,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责编:黄莎、杨晓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一条留言,让群众的出行更方便
  • 与死神“打赌”21年 从小伙熬成爷爷
  • 寻找故土思念的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