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

种好“金疙瘩”,一地生三金

时岩
2021年07月18日09:29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祖国比母亲……”一场清凉凉雨后,63岁的张行国哼着小曲出了门。村外渠首石榴庄园里,满眼支棱棱地绿。“石榴多大了?结得多不多?”记者迎面问道。

“我下地看看!”箭步跳下田埂,张行国用手扒着枝条,“看,结得不少呢!”果然,一人多高的石榴树,20多个鸡蛋大果实,沉甸甸压枝头。枝叶下面,还有咧着嘴、含着苞的石榴花。

“这时候,除去树根萌芽,打掉无用枝条,秋天,果子就能大一圈。”张行国是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一组村民,还是庄园1000多亩果园“区域负责人”,管理着30多个公司“返租倒包”户。“种一辈子地,没想到临老,还能当上‘企业管理层’。”张行国打趣自己。

种一辈子地,老张最难忘的,其实是种辣椒。2000年前后,村里发展种鲜辣椒产业,穷了半辈子的他,很快成为村里有名的“勤快人”。“以前没种过经济作物,谁承想,一亩辣椒能卖两三千元?”不久,张河村建起辣椒交易市场,日交易量达上千吨,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原鲜椒第一村”,辣椒销路村里始终不愁。

2010年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加快,“保水质”的任务,正式落到水源地肩上。张河村距离渠首只有6公里,“咱不能只顾自己挣钱,让化肥农药污染人家喝的水。”和其他村民一样,张行国明白其中道理,但对转型仍然一筹莫展。

关键时刻,村支部书记张家祥拿出主意,“土地整村流转”。开始,村民并不认同,“企业干不长咋办?种树容易砍树难,地里种着树,收回来也种不成庄稼……”

“流转给有能力企业,咱们只要支持企业发展,就一定能实现水清、民富。”张家祥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逐渐得到村民认可。一个月后,村里5386亩地,5000亩流转到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手中。

地流转了,企业能干好吗? 2018年,进口石榴原苗冬天被冻死,一时间群众怀疑,企业泄气。

“帮企业就是帮产业,帮产业就是帮村民。”张家祥主动联系农业科学部门,与企业研究出“本地苗嫁接进口苗”的办法,新树苗再也不怕过冬。

“第一批软籽石榴2019年进入盛果期,每亩地成本4500元,收入近4万元。村民放了心,将原本10年租期延长至30年。”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兰光庆幸不已。

产业发展要更多惠及群众。村两委与企业商量,拿出“一地生三金”办法,既帮助企业,也反哺村民。

“一是承包金,每亩每年800元;二是‘反租倒包’金,村民承包果园打理果树,每年每亩工费720元;三是‘优果提成金’,每种出一斤优质果,给村民1元抽成奖励。”张行国去年承包35亩,净收入2万多元。“见我干得好,公司今年聘我当上区域负责人,每月工资3500元,收入比以前更稳定。”

“没有反租倒包的村民,可以参与石榴套袋、摘果,每天工资从80元至100元不等。贫困户还能在树下套种农作物,每年多收入两、三万元。”村委会副主任张家星介绍,企业每年还拿出5%利润,支持村里聘用20多名年龄稍大的环卫工,全村实现了“户户有工作、人人有收入”。

如今,以张河村为中心,软籽石榴产业扩展至3个乡镇16个村,种植面积达18000亩。见状,县里为产业配建了5000吨气凝胶冷库,企业也积极发展石榴礼品装、超市装、石榴干红酒等,不断延伸产业链。

清亮亮的丹江水,如玉带一般流淌。“水长清、民久富,好日子,一定长着呢!”张家祥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编:侯琳琳、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郑州“大玉米”上演灯光秀03:21
  • 探访河南“大个子”储粮仓03:21
  • 我是90后村支书—我们村有"三千万"0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