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当年“铁姑娘” 摄影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一往情深

【查看原图】
张爱田亲笔写了一副“水到渠成”的春联。李俊生摄
张爱田亲笔写了一副“水到渠成”的春联。李俊生摄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21年04月15日10:31

2021年年初,中国摄影家协会等机构慰问经典图片《修红旗渠的“铁姑娘”》中的两位铁姑娘刘爱连与张爱田,向她们表达摄影人的敬意与祝福。两位老人情难自禁,感谢摄影人近60年的牵挂。

2020年岁末,在备受关注的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86岁的魏德忠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摄影家”荣誉称号,他历时10年拍摄“红旗渠”建设图片,用影像作品书写了共和国史册上永恒的力量。

《修红旗渠的“铁姑娘”》是魏德忠当年创作的,它是众多反映当年红旗渠建设者影像中最具传播力、影响力、代表性的现象级作品。画面中的四个姑娘身着粗布衣,双手粗糙,垫肩宽厚,身背铁链,肩扛木桩,笑容淳朴灿烂。她们朴实、坚毅、拼搏,生动再现了劳动人民的时代精神风貌,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标志性影像,是“劳动铸就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这幅作品最近再次引人瞩目,入选“我和我的祖国——摄影、短视频优秀作品展”,并被选为《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封面作品和中国摄影报头版独幅大照片,还在中央电视台专题中展播。

一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作品,始终带给人深深的震撼,久久的感动。人们想知道,60年前成就经典、影响深远的动人形象,今在何处?

在中国文联党组的具体指导下,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河南省摄影家协会联合行动,再次寻访摄影人魏德忠和画面中的四个姑娘。

他们追踪到,排在第二位的刘爱连生活在北京,身患癌症多年;排在第四位的张爱田生活在林州市任村镇南丰村,当年17岁的少女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另外两位已作古。

摄影人情牵两位老人。中国摄协分别找到刘爱连和张爱田的家庭住址,意欲去家中慰问;魏德忠提出,把这幅作品通过公益义卖筹集到的2万元慰问金,通过中国摄协转赠给她们。

1月29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为刘爱连送上中国摄协的祝福。她说,那张照片记录的火热年代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画面反映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感动着我们,修筑红旗渠是新中国的奇迹,正是像刘爱连一样的无数“铁姑娘”们创造了奇迹。

修筑红旗渠的人生经历磨砺了刘爱连,尽管多年患病,身材消瘦,她始终心怀感恩,热爱生活。看着中国摄协送到家里精心制作装裱的这张照片,刘爱连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她回忆从前,感谢摄影人魏德忠保存下她们奋斗的模样。

同一时刻,在千里之外的林州市任村镇南丰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向张爱田表示慰问,老人笑声朗朗,面色红润。刘鲁豫说,红旗渠的故事、历史,让人联想无数,是林州人民用血汗书写了创业神话,是他们那些平凡人的精神智慧,汇聚成“人工天河”的当代传奇。他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新春愉快。

高琴和刘鲁豫致敬两位红旗渠上的劳动者,同时代表魏德忠向她们转达一份惦记,转赠慰问金。

张爱田珍藏着河南省摄协2019年赠送的“铁姑娘”照片,她看过无数遍,摩挲无数次,连相框四角的包装纸都舍不得取下。她记得魏德忠老师,却没想到近60年了,魏老师还想着她们,摄影人多次到林州去看望她,“这真不容易啊”……

经典作品所弘扬的时代精神,穿越半个世纪,仍然温暖人心。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作品,正是一批顶天立地的铁姑娘,成就了镜头中的经典影像;正是一批无怨无悔的奋斗者,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中国摄协此次致敬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将进一步弘扬奋斗精神,鼓舞人们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摄影人也引发共鸣,摄影事业要始终紧随时代的发展,摄影人要始终关注社会焦点,以更宽广的视野记录时代,勇于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国摄影史上的无数经典力作证明,只有关注时代,与祖国同行,摄影艺术才能焕发出独特魅力和历史性的非凡作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 赵慎珠供稿)

分享到:
(责编:常力元、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