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农民博物馆长和他的“文化梦”

【查看原图】

人民网濮阳12月18日电 (时岩)如果你只有小学文化,多年打拼挣了钱,最想干的事儿是啥?河南濮阳农民范发文的答案是,“建一座黄河民俗博物馆”。辛苦挣来的钱“扔到赔钱事上”,他图啥?“乡村振兴得有文化氛围,黄河国家战略农民也要唱主角。”范发文说。

冬日的濮阳县王称堌镇小屯村,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分外平凡。跨过村口一座桥,远远看到一面红旗迎风舒展。红旗下面有座小院,上书几个大字——黄河民俗博物馆。馆门口有座小游园,摆放着古船、石磙、水缸等农村老物件,游园最后方立着一面红色石牌,党旗围绕着八个大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算是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连同博物馆里文物,都是供乡邻和游客免费参观。”范发文说,博物馆投资1000余万元,现有6000余件老物件,博物馆上下两层共有十几个展厅,每个展厅内都陈设着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各种生活用具、农用工具、纺织工具、交通工具等,“这些老物件看似破破烂烂,但能看到我们这儿黄河五千年文明历史。”

收东西并不容易。范发文说,2016年自己动起建博物馆的心思,就舍下以往的建筑生意,偶尔做些餐饮,来补贴收购和建设博物馆的费用。“以前还算手里有俩钱,后来经常为了钱和妻子生气。”

面对妻子的不理解,老范反复做工作。“这近些年,农村变化很大,加上黄河滩区迁建,拆掉很多老房子,不少好东西被遗弃。我一件一件的把它们收藏起来,等于给老东西安个家。搞黄河民族博物馆,想把黄河流域民俗的东西传承下去。”妻子最终点头同意。

为了收集更多有价值老物件,范发文经常开车到濮阳市各县区和周边市县农村转悠。为此,他还和一些常年在农村收废品人交上朋友,请他们帮忙打听、提供线索。一来二去,大家给范发文起了个“破烂王”的外号。

一次,范发文听同行说,河北省大名县有一件叫作“官斗”的藏品,先后8次上门收购,才最终达成所愿。还有一只荆条编织的粮囤,他多次拎着礼物登门拜访,对方才答应换给他。

收藏考验眼力,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上当了咋办?学问学问,既要勤学,又要多问。王称堌镇一中有位老师,濮阳市也有民俗文化专家,范发文积极上门讨教,从来不觉得有啥难为情。“人一旦有了精神追求,其他所有虚的都放下了。”

得道多助。范发文的坚持,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黄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今年还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让老范干劲儿越来越大,“但随着藏品越来越多,不少爱心人士主动给博物馆捐赠,还有不少书法家、艺术家等给博物馆题字,让我更有动力做下去。”

濮阳县政府也渐渐给予高度重视。王称堌镇专门帮范发文申请了博物馆运营资金,鼓励老范依托黄河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确保黄河民俗博物馆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正逢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国家战略时机,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觉得这件事更有奔头,无论再难,我都要继续搞下去。”范发文说。

【1】【2】【3】【4】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20年12月18日08:45
分享到:
(责编:黄莎、徐驰)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