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清丰:法治“金钥匙” 打开乡村“幸福门”

【查看原图】

每天早上,蔡娟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干劲十足地安排一天的工作。

从“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到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这位浙江省一级人民调解员,一年前将自己干得风生水起的“娟子工作室”搬了过来,不远千里将“枫桥经验”的“金种子”播撒到了中原大地。

清丰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吸引“能人”来?当地人说,“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多年来,因为群众“信访”不“信法”等原因,清丰一直是个“信访大县”,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治理战略中,法治起着根本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如何将群众从信访渠道引入法律渠道,就成为摆在清丰面前的“硬骨头”。

“全面建设法治乡村,别无选择!”号角吹响后,清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化解矛盾上形成了“拳头效应”,2019年全县赴京、到省越级访批次分别比2017年下降76%和79.6%,85%的行政村成为“无访村”。

鲜明的数据对比背后有怎样的运行机制?近日,记者深入清丰县部分乡镇采访,探寻乡村和谐、群众安居的“金钥匙”。

法治文化氛围浓 群众“学会用法”

“真不敢相信,我这拖了7年都没要回来的粮食,拿起法律的武器,不到7天就解决了!”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村民袁社锋最近逢人就说这事儿,末了还要做一回法治“宣传员”:“遇事儿用法律,靠谱!”

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当地人有个习惯,将家里的麦子存到面粉厂,面粉厂按市场价将小麦折合成面粉,农户可以随时去支取面粉食用,一来方便保存,二来也省事儿。当年,袁社锋将家里的900多斤小麦全部存到了当地一家面粉厂,没想到第二年面粉厂就倒闭了,欠下的面粉无人返还,一起遭受损失的还有本村以及邻村的几十户人家,涉及金额七八十万元。

村民认识面粉厂的老板,只好结队一趟又一趟去堵他。每次老板都说等别人欠他的钱还了,他就有钱还村民了。可是一等二等一直等了7年,眼看连面粉厂废弃的房子都要拆了,村民们干着急没办法。

“我突然想到,村里现在到处都是宣传法律,天天耳濡目染的,我们是不是也试试用法律解决?没准管用!”袁社锋脑子一转,找到村委咨询,村委指导他们联系村居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出面跟原面粉厂老板协商,厘清法律关系,不到7天,老板写下承诺书,元旦前还清所有村民欠款。

遇事儿不知道“用法”曾是基层百姓的普遍状态,为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清丰县大力推进法治广场、长廊、院坝等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今年以来,清丰县投资1300万元,建成占地110亩,集民法典公园、宪法广场、法治人物广场、法律宣讲广场为一体的全省首个法治文化综合体。总投资2600万元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已经完成土地划拨和规划设计。固城、高堡、马庄桥等一批高标准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戏曲普法、报刊普法、网站普法、微信普法、抖音普法等新旧普法手段齐上阵,宪法宣誓、法律宣讲、法律赶大集等各种普法活动丰富多彩,当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1】【2】【3】【4】【5】【6】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20年11月16日08:10
分享到:
(责编:辛静、黄莎)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