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上线”记

【查看原图】

古今交融洛阳城 张光辉 摄

洛阳牡丹,“上线”了。随时随地,手指轻点,自有花开满屏。

“牡丹仙子”的“上线”,实属无奈。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洛阳的春天本是最热闹的季节。牡丹花开,引来四方游客。正如白居易所写,“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今年,在疫情的阴霾下,盛开的牡丹却只能孤芳自赏。

延续37届的牡丹文化节就这么断了?

穷则变,变则通。洛阳市全盘放弃原有节会方案,大胆尝试线上牡丹文化节。别人直播最多几小时,洛阳人一直播就是24小时。

受疫情影响对游客限流的第38届洛阳牡丹文化节,因为24小时大型线上直播活动再次燃爆网络。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用“云”呈现的方式,全面展现牡丹艺术、牡丹文化、牡丹产业等内容,让海内外游客借直播镜头欣赏牡丹芬芳,于千里之外“漫步”花海、饱览春光。

除了线上线下赏花,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还推出系列网络云展览,包括首次开启龙门石窟游览环线VR虚拟漫游,“故宫博物院院藏牡丹题材文物特展”“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特展”等14个网上数字展览等,全面展示十三朝古都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

牡丹文化节开幕当日上线的“享游洛阳”文旅消费平台,上线首日就吸引直播及直播带货观注人数达1065万人次,覆盖人数接近3830万人次。

上线的不止是牡丹,整个洛阳旅游业都开始将阵地从“线下”转“线上”。

华灯初上,伴随着恢宏的交响乐,应天门逐渐亮起来,美轮美奂的3D投影灯光秀精彩上演:繁星闪烁、龙马奔腾、神龟出水……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面,如波涛、流云般瞬息万变,激光投影、立体声等科技手段将音乐、影片、建筑、历史融为一体,令观者陶醉。

“没想到洛阳这么近,却那么美。”短视频平台上应天门灯光秀的惊鸿一瞥给新乡小伙陈林留下深刻印象。他驱车几百公里,带着家人专程赶到洛阳。

看完灯光秀,意犹未尽的陈林一家发现,洛阳城的夜生活大有味道。九洲池内的宫墙上彩灯闪烁,池畔边,一场充满“唐风唐韵”的“池上繁华”古装演艺正在进行;驻足洛邑古城,身着汉服的女子在光影交错中舞动长袖,“洛水惊鸿”惊艳游客;在大北门文化公园内,“唐谣”演艺吸引着文艺青年感受古都夜文化……本打算看完灯光秀就走的陈林一家,又多住了一天。

疫情来袭,文旅业受到重创,然而洛阳人却从危机中看到了新机。“洛阳旅游长期面临一个尴尬:留不住过夜客。能否趁这个空窗期提升业态,补上短板?”

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洛阳蓄力打造“夜经济”。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演”八种消费业态,结合区域特色,培育发展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等八个文旅商深度融合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地。

因疫情闭馆期间,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纷纷通过在线直播,为疫情中的“游客”提供“云春游”体验。一件件展陈在博物馆的文物精品,以“见屏如面”的方式生动地展示在更多人面前,向大家展示了古今辉映洛阳城的魅力。

“让夜晚的人们收获满满,让夜晚的洛阳魅力无限,客常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胡大鹏表示,倡导一种消费新理念、生活新节奏、交往新空间,引导和释放市民生活内需,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优化生产、生活,搭建新平台,注入推动力。

不但旅游业,洛阳各行各业都在加速“上线”。

疫情发生后,各种在线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纷纷涌现出来。洛阳市不少行业纷纷借助网络开启“云端”模式,销售直播、在线教育、“云办公”、VR(虚拟现实)全景游览、线上相亲等,催生了不少新业态。

洛阳市民之家采取“云办公”,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便捷多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洛阳理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将以往的大型春季双选会改为网上举行,运用网上直播等方式,举办“空中双选会”,让毕业生不用“面”试也能找到工作;洛龙区李楼镇农技人员推出“云指导”模式,远程为菜农开“药方”,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力保障了洛城“菜篮子”的供应……

新业态、新服务蓬勃兴起,不仅在抗击疫情、保障百姓工作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徐驰 王佩)

【1】【2】【3】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20年07月13日14:46
分享到:
(责编:辛静、杨晓娜)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