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衣服、缝扣子,没想到我这不中用的人也有法儿挣钱了。干活儿就在家门口,也不耽误家里的事,这基地真是好。”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村民董作琴说。
董作琴长期患有糖尿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外出打工、女儿幼小,全家生活全靠3亩稻田和丈夫打零工收入维持,十分困难。她口中的“基地”就是桐柏县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如今在桐柏县每个乡镇都能看到这样的扶贫基地,它们建在贫困村,吸纳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走上致富路。
你或许曾听过红军四渡赤水的事迹,你或许曾看过泸定桥上的铁索,但你可能不知道血战独树镇的故事。事实上,它与上述战役并列长征史册。80多年前,这场血战,曾决定了红25军的生死存亡。
时值清秋,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青松苍翠,绿草掩映。岗上,一把25米高的变形刺刀直刺苍天。这把刺刀,就是红25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在它脚下,沉睡着当年血战于此的无名烈士。
“七里岗属于桐柏山到伏牛山交界处,当年红25军长征在此遭遇敌人伏击,打出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就是著名的血战独树镇。”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靳云开说。
墨子古街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是当地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当地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租用村民的土地,村民可利用到户增收的扶贫款入股墨子古街。同时,墨子古街还吸纳当地的贫困户务工。如果村民愿意做生意,景区还可免费提供商铺。
“在这儿边做生意边看孩子,不出远门一个月就挣2000多。”在景区经营小吃的贫困户秦大姐很感慨如今的生活,“还想啥呢?满意得很!”
80余年前,红25军从信阳罗山县何家冲村出发开始了长征路。此后,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童子军”转战5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80年后,这片大别山深处的革命老区已焕然一新。一个个美丽乡村如一粒粒明珠镶嵌在这片曾经的革命热土上,带领老区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红军那个年代,村里经常吃不饱饭。哪像现在,种粮食国家还给补贴,村里面貌翻天覆地。”89岁的王传伟老人说。
何家冲的变化有目共睹。县里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景观保护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别山民居”群。改造提升后的铁铺镇何家冲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龙王村位于洛阳嵩县车村镇东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景色迷人。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途经龙王村木札岭,利用木札岭的有利地形打了一场伏击战,歼敌追兵100余人,在当地留下了红色革命精神丰碑。如今,龙王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村里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了3万元。
李双趁是龙王村规模最大、最早的农家宾馆“掌门人”,也是该村旅游经济的带头人。早在14年前,很有经济头脑的她就“嗅”到了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