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踔厲奮發“十四五” 擎旗礪劍啟新程(奮進的河南 決勝“十四五”·平頂山篇) 

——平頂山高新區以創新驅動書寫高質量發展時代答卷 

2025年10月30日09:03 | 來源:河南日報
小字號

湛河邊廠房林立。謝健 攝

平頂山高新火炬園孵化器鳥瞰。謝健 攝

高新區“兩新”工委黨企連心服務中心。趙妙芳 攝

尼龍智造園。謝健 攝

河南平芝高壓開關有限公司車間。謝健 攝

大美湛河。謝健 攝

□郝森森

沙河之畔,創新潮涌﹔黃柏山下,華章日新。置身於平頂山高新區,園區矩陣拔地而起,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研發實驗室燈火通明,園區道路四通八達……一幅經濟質效雙升、創新動能澎湃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十四五”以來,平頂山高新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引擎和創新創業高地,始終錨定“高”“新”發展定位,以敢為人先的魄力、精益求精的追求、久久為功的韌勁,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做“減法”激發活力,在產業集聚升級上做“加法”鍛造實力,在科技創新引領上做“乘法”激活動力,奮力打造區域創新引擎和科技新城,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1 深化改革 效能革命 構建體制機制新優勢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高新區深刻認識到,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率先在體制機制上破冰,打破制約發展的桎梏。為此,高新區以一場刀刃向內的“效能革命”,構建了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黨建引領強基賦能,保障改革創新行穩致遠。高新區強化黨建引領,將“紅色基因”融入組織建設、產業發展、企業服務、科技創新各環節,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障。尤其結合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多的特點,全力推進新興領域“兩個覆蓋”工作,建立“1+6+N”工作體系,設立百日集中攻堅工作專班,創新推行“三同步”工作法,打造黨建“雲中樞”平台,黨建工作已在該區“兩企三新”領域全覆蓋,“紅色根系”深植經濟肌理,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

頂層設計精准施策,構建扁平高效治理體系。高新區立足區域實際,制定實施《平頂山高新區“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一區多園、聯動發展”戰略布局。2022年,高新區實施第二輪體制機制改革,大刀闊斧地“精簡機構提效能”,將原有24個部門職能整合為9個內設機構,科學理順社會職能,圍繞核心主業成立6大產業園區,補齊了產業園區缺位短板。同時,實行“部門—科室—崗位”三個層級扁平化管理架構,建立宏觀統籌和管理能力更強、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更優的管理新體制,設置崗位說明書,形成“人人都扛指標、所有指標有人扛”的“雙扛”責任體系。

市場化運作破局開路,激活內生發展動力。高新區深諳市場力量,實質性推進“管委會+公司”運行模式。整合區屬國有企業,組建高新投資建設集團,使其從融資平台成功轉型為產業投資商和園區運營商,深度參與土地一級開發和產業園區建設,累計騰挪近萬畝產業用地,集團資產規模從“十三五”末的32.87億元增長至53.46億元,增幅達62.64%,並成功獲評AA主體信用等級,市場化融資能力顯著提升。五年來,高新區開工建設7個專業產業園,建成85萬余平方米標准化廠房,為全區矩陣式園區布局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和建設支撐。

“三制”改革激發活力,鍛造專業化干部隊伍。高新區實行領導班子任期制、員工全員聘任制、工資績效薪酬制,建立“薪酬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班子成員帶頭競聘上崗,參與績效考核﹔實現編內任職與崗位聘職不挂鉤、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崗位價值系數向關鍵崗位傾斜,根據季度績效考核結果強制分布等次,徹底打破“平均主義”。同時,高新區強化干部培育,累計培訓干部6000余人次,並選派優秀年輕干部赴常州、廈門等先進地區高新區跟崗實訓,持續推動干部隊伍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由於醞釀充分、推進迅速、運行平穩、效果顯著,全國近百家兄弟開發區前來學習交流,被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省委改革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多次推介,成為全國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張名片。

通過這一系列改革組合拳,平頂山高新區實現了由制度優勢向發展優勢的深刻轉變,將體制機制創新的“軟環境”打造成了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

2 聚鏈成勢 量質齊飛 鍛造產業增長新引擎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平頂山高新區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緊緊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主導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經濟主陣地作用愈加凸顯。

“2+1”產業體系精准布局,主導產業能級躍升。高新區聚焦尼龍新材料和電氣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儲能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2+1”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在尼龍新材料領域,堅持大尼龍、全產業鏈戰略,依托中國尼龍城,形成以尼龍66鹽(產能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精己二酸(產能國內第二)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國內唯一擁有從原料苯到尼龍切片等一體化的產業基地。在電氣裝備制造領域,依托平高集團等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建成高—中—低電氣裝備全產業體系,成為我國特、超高壓開關重大裝備三大研發制造基地之一,先后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特色裝備制造產業園區。

“鏈長制”招商精准發力,產業集群加速成型。高新區創新實施“鏈長制”招商,聚焦七大產業集群、九條重點產業鏈,動態更新“一鏈一圖譜六清單”。通過“鏈長+專班”運行機制,精准補齊產業鏈短板。例如,尼龍新材料產業鏈引進關鍵環節項目28個﹔電氣裝備制造產業鏈集聚項目36個,產業鏈完整度達80%以上。這種精准招商模式,使得高新區在全省所有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中,被評定為全省“三星級開發區”,並是平頂山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開發區,其“鏈長制”經驗入選國家級開發區建設典型案例。

項目建設“加速度”,經濟發展“含金量”十足。高新區堅持“項目為王”,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十四五”以來,全區簽約項目135個,總投資404.33億元﹔實施重點項目47個,累計完成投資204億元。截至2024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38.1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25.8%。更令人矚目的是經濟發展的“含新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4%。規上企業達205家,年營收達380億元,項目建設為經濟持續增長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各園區你追我趕,如高新火炬園在253畝土地上創造了驚人效益,培育了全區4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5%﹔華拓電力科技產業園、金融設備產業園等特色園區投產達效,形成了“專業化聚集、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3 科技引領 要素集聚 激活創新發展新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平頂山高新區將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構筑區域創新策源地,讓“知產”變“資產”,以“智變”引“質變”。

培育創新主體,構筑企業成長梯隊。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主體“雙倍增”行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創新龍頭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截至目前,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98家,佔全市22.4%﹔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60家,佔全市23.2%,兩項數據均居全市第一。同時,培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8家,形成“龍頭領軍+優勢骨干+快速成長”的企業雁陣。

搭建高端平台,匯聚創新資源要素。高新區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台38個、市級創新平台82個,形成了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創新平台矩陣。與河南省科學院平頂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形成“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促進成果轉化,打通創新“最后一公裡”。高新區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累計完成技術合同登記273項,實現登記總額142.36億元。創新運用“創新積分制”這一科技金融政策工具,為242家科技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累計實現融資授信8.4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達15.76億元,助力企業將“知產”變“資產”。同時,精准推進市級科技創新券申報,累計為194家科技企業申請扶持資金5005.79萬元,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營造創新生態,擦亮國家高新區金字招牌。通過連續承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地方賽、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等國家級、省級重大活動,高新區的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特別是成功舉辦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尼龍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專業賽,這是平頂山首次舉辦的“國家級”新材料領域賽事,吸引了全國4000余家企業參與,最終現場簽約項目8個,總投資27.8億元,實現了“以賽招商、金融賦能”的辦賽目標,顯著提升了平頂山高新區在全國的創新知名度。

征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面向未來,平頂山高新區將繼續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聚焦“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和“1+2+4+N”目標任務體系,緊扣“中國尼龍城高質量發展、白龜湖科創新城高水平建設”,錨定一個願景(實施再次創業,打造活力高新),做實兩個支撐(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破解三期困局(發展瓶頸期、改革攻堅期、還債高峰期),打造四張名片(黨建引領、科創賦能、質量強區、營商環境),守牢五條底線(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信訪穩定、化解債務、黨風廉政),實現六聚六地目標(聚力做大產業,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聚力做強企業,打造創新驅動引領地﹔聚力做全項目,打造項目投資首選地﹔聚力做細規劃,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地﹔聚力做優服務,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地﹔聚力做實保障,打造安全保障無憂地),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賣豆腐的27歲河南姑娘憑什麼走紅
  • 鄭州:讓認知症老人樂享晚年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