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鎮平:小鄉鎮大變革 治理效能提上來

晨風吹過河南鎮平縣楊營鎮中原荷花博覽園的萬畝荷塘,小船兒推開綠浪,遠處的觀光小火車搖搖晃晃,游客正舉著自拍杆拍個不停。幾公裡外,李師傅的刻刀也不消停,《稻香豐年》的麥穗紋路漸漸清晰。當荷香遇見玉色,這座豫西南小鎮的變革圖景,和伏牛晨曦一同蘇醒,逐步清晰。
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美了鄉村富了鄉親
荷花園負責人楚國成的手機一震,智慧平台彈出“北京大客戶預訂鮮蓮!”的新訂單。他快步走進調度室,大屏實時顯示簽約農戶採收進度。這裡正是國家AAA級景區、省農業龍頭企業——中原荷花博覽園,“十裡畫廊,萬畝荷塘”的盛景吸引著八方游客。“過去單打獨斗,一畝蓮塘頂多賺三千。”旁邊分揀新鮮蓮蓬的農婦接過話茬,語氣透著滿足,“現在土地流轉給園區有租金,農閑還能來打工,加上合作社深加工的荷葉茶、藕粉賣得好,收入翻番都不止哩!”她指向包裝車間忙碌的身影。
園區依托“聯合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金、園區務工薪、入股分紅股、品牌加工利等多渠道,盤活資源帶動增收。去年年產鮮藕2萬余噸,深加工產品暢銷全國,年銷售收入千萬元,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的“荷塘紅利”。這實實在在的錢袋子,是楊營鎮黨委謀劃的黨建新格局:成立產業聯合黨委,整合村級合作社,建成玉料共享倉、電商直播基地﹔“支部+強村公司+農戶”的模式,有的還成了拿分紅的“股民”,心裡甭提多樂了。
治理網格裡藏著“七十二變”
網格員王珍珍的手機響開了:“七組獨居老人房屋進水!”她披起雨衣騎著電動三輪車摸到那家,背起老人就走。這種事在楊營鎮180個網格不算稀罕。鎮黨委組織四級架構——“鎮黨委——聯合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180名網格長、425名專職網格員、491名兼職網格員組成了跑不斷的“鐵腳板”。王珍珍那隨身挎的“百寶包”,登記信息、巡河看堤、調解吵架、給行動不便的老人代辦醫保……啥活兒都干。“過去辦醫保得跑鎮裡好幾趟,現在手機掃個碼,就辦利索了!”她翻出村振平台記錄:2025年網格事件響應高效,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老鄉鎮趕上新時髦
林寨村村民的手機響起蜂鳴,屏幕上閃著紅光:“東南農田出現病虫害!”無人機應聲起飛,開展“一噴三防”統防統治作業。“擱從前組織農戶各自噴藥,費時費力效果還不均,現在縣裡對接專業公司,飛防一遍過,省心又高效。”這得益於新推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科技賦能建設的網格平台,整合七所八站數據以及網格員上傳的相關信息,開發出玉料溯源、智能安防監測等應用場景。玉雕大師創意園小區,紅色物業平台運用“六事民情工作法”化解糾紛。最讓老百姓豎大拇指的是健康服務——黨員志願者這邊讓老人量血壓測心跳,醫生在那頭解釋數據。高科技在老鄉鎮也落了地,扎了根,還不把老少爺們兒落下。
治理溫度在村頭巷尾
西張庄村村民只要路過都會停下來,看看嶄新的水泥路,道路硬化由“村集體+村民自籌+政府補貼”三元共建完成,戶戶通成為現實。刮風的日子,“鄉裡中心”熱乎乎地,暖氣混著餃子香扑面而來。老人們正和網格員包餃子:“他們差不多隔兩天都來!”牆上的微心願樹貼滿便簽:“小孫子想要新棉鞋”“門前坑坑窪窪的路啥時候修啊”。天擦黑,歲坡村的廣場亮起燈光,露天電影開演,村民們搬著小板凳,搖著大蒲扇,夏夜的涼風裡,說說笑笑,家長裡短、針頭線腦的事兒就消化了。你看,從熱乎乎的餃子到放電影的光影,基層黨組織領著干的治理,暖就暖在給大伙兒辦的一件件小事、實事上。
當黨建的紅線串起網格的哨聲、產業的脈動、民心的溫度,楊營人以實干擔當,忠誠踐行“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殷殷囑托,在田壟間書寫根系綿延的答卷。今天的楊營鎮正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固本培元,以產業興旺激活血脈,以民心所向丈量實效,闊步走著黨組織領著大伙兒一起干、一起管、一起享福的鄉村治理新路子。(來源:鎮平縣委宣傳部 作者譚亞廷 仵星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