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實招助畢業生更好就業(人民時評)

彌合“供需時差”,需要全鏈條優化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監測評價等服務,開發更多有利於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
供需適配是動態的,還須適度前瞻
一些數據,聯系起來看,頗耐人尋味。
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據測算,2025年我國數字化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萬人。
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創新浪潮奔涌,一邊是許多行業求賢若渴,一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不易。在人才與崗位的“雙向奔赴”中,如何更好實現供需適配?
人才培養有其規律,需要耐心、精心﹔用人單位引才心切,期待迫切。兩者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定的“時間差”。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完善供需對接機制”。此前,教育部部署實施“雙千”計劃,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助力大學生找准職業方向,積累實踐經驗,更好應對求職過程中的各種挑戰。
促進人才供需適配,首先應對接市場需求,幫助大學生補齊知識和技能短板。在蘇州大學,“智能計算與前沿應用”微專業挺熱門,選修學生中有一半是文科生。從夯實專業能力到做好職業規劃,再到提高綜合素質,精准滿足個性化需求,多提供“小而美”的創新課程,才能方便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有針對性提升就業能力。
長遠來看,彌合“供需時差”,需要全鏈條優化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監測評價等服務,開發更多有利於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更好實現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
在實處發力。高校應主動適應時代需要,開展新設學科專業人才需求論証、存量學科專業就業狀況評估,做好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升級、換代和新建工作。同時,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綜合考慮高校辦學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狀況,優化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及時更新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有所學即有所用”。
於細處用心。中國人民大學開發設計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模擬不同場景上線AI面試指導。天津大學為每名本科新生配備師友導師進行生涯領航,促進就業教育與新生教育相融合。河南鼓勵高校開展重點群體畢業生訪企拓崗活動,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畢業生發放求職創業補貼。把畢業生當成自家人,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多出貼心實招,真解“急難愁盼”,方能為畢業生就業創業保駕護航。
供需適配是動態的,還須適度前瞻。一方面,高校可建立更加科學的學習制度,如完善轉專業細則、拓寬輔修專業路徑等,讓學生靈活規劃學業。同時,開展更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和就業指導,助力學生快速掌握求職技巧,快速融入職場。另一方面,著眼未來產業變革,科學研判人才發展趨勢及供需狀況。比如,推進人才需求數據共享歸集,開展人才供需關系前瞻性分析,定期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等等。
從“學有所成”邁向“業有所就”,是莘莘學子的關鍵一躍。凝聚眾智眾力,精心打磨就業服務細節,精准匹配崗位需求,全方位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順利就業,定能為強國建設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