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掩鼻而過”到“流連忘返”
葉縣仙台鎮治水記

4月15日,走進葉縣仙台鎮東南拐村,清澈的河水穿村而過,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
岸邊的牆繪色彩明艷,與太陽能板支撐的噴泉相映成趣,噴涌的水花在微風中形成一道小小的彩虹。
打造景觀、加固護坡、鋪設彩磚……隻見十多名工人正在加緊施工作業,為村子徹底蛻變做最后的沖刺。
“工程將於5月底完成,屆時,一幅水清岸美的生態畫卷將躍然紙上。”隨行的仙台鎮副鎮長朱曉琦不禁感慨道。
這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讓人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污水橫流、雜草叢生的黑臭水體區。“以前這條河臭氣熏天,夏天根本不敢開窗,路過都得捂著鼻子快走。”朱曉琦笑著說道。
仙台鎮水系發達,全鎮共有中小型河道4條,超5000立方米水體8座。澧河、馬子河等河流穿城而過,鎮區有環繞四拐的老寨河四公裡,東南拐村便是其中一拐。
村子的變化源自2022年。仙台鎮敏銳把握政策機遇,率先向縣生態環境部門申報水環境治理項目,涵蓋“黑臭水體治理”和“污水處理廠”兩個工程。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備,這項惠及民生的工程於2024年正式啟動。
項目涵蓋2.4公裡的寨河及15個坑塘的園建工程、綠化工程、水系連通等,重點整治湖泊、馬子河等上游水系,通過建設涵井、疏通大坑中渠等系統工程,實現了水系的科學連通。
“我們採用的是‘截污納管+生態修復’的綜合治理模式。”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介紹道。村子配套建設的污水處理站,可日處理能力達到600噸,採用先進的生物處理工藝,確保出水水質完全達標。
更令人稱道的是,治理過程中該村還創新性地利用太陽能板發電支撐水面噴泉系統,既美化了環境,又踐行了綠色低碳理念。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大家都不太相信能治理好。”村委委員高亮回憶,治理工程啟動之初,不少村民持觀望態度。該村黨員干部就帶頭行動,支起大鍋台,與群眾一同勞動,一起吃飯,后來看到工程一天一個樣,慢慢就有人主動來幫忙了。“現在捐錢捐物捐工,大伙兒都很積極。”高亮說。
最讓人動容的是在修建沿河路的時候,王海燕帶頭拆掉自家祖宅的故事。“那是我爺爺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要說沒有感情是假的。”王海燕坦言,“但想到這是為了全村的發展,家裡人最后還是全力支持,我第一個拆。”
這一舉動深深打動了其他村民,大家紛紛配合,最終順利拆除了橋頭涉及的3處宅院,為河道拓寬騰出了寶貴空間。
此外,在整治過程中,仙台鎮堅持“共建共享”理念,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採取“邊建邊改”的靈活方式,把村民意見充分納入規劃治理中。
“群眾是最了解當地情況的,最具發言權。”朱曉琦介紹,截至目前,全村共有上百名群眾參與義務勞動,累計拆除老舊宅院43處、收到村民捐贈的青石板、梁木、石磨等各類建筑材料價值超過3萬元、收集採納群眾意見建議10余條。
如今,走進東南拐村,房前屋后點綴著各具特色的小花園,10個坑塘連成一片生態水系,彩磚護坡既美觀又防洪。“現在城裡親戚來做客,都夸我們村比公園還漂亮!”村民王保領樂呵呵地說。
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仙台鎮特別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據地方志記載,東漢時期著名道士王喬曾在此修煉飛升,“仙台”之名由此而來。
鎮裡深入挖掘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在河道邊創作了系列牆繪,還將閑置老屋改造成村史館,系統展示村庄的變遷歷程。從農耕器具到老照片,從家譜族譜到民俗物品,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村庄的故事。
夜幕降臨,亮化工程自動開啟,不僅為村民照亮回家的路,也讓大伙兒沉浸在這濃郁的鄉愁裡﹔
各司其職,規劃先行、財政修路、環保治理、志願服務,各部門通力合作、整合資源,以項目帶動村庄的美麗蛻變﹔
......
從黑臭水體到生態活水,從“臟亂差”到“和美鄉村”,隨著今年5月,最后一段河道的整治完成,讓人“掩鼻而過”的黑臭水體將徹底成為歷史。
仙台鎮鎮長李帆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以生態治理為抓手,推動鄉村振興“以點帶面”,讓更多村庄煥發新生機。(來源:葉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焦萌 姬冠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