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渠四代”李媛:讓青春綻放在紅旗渠畔

人民網記者 尚明楨 王佩
2025年04月13日09:01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李媛為學員講述紅旗渠的故事。受訪者 供圖

李媛為學員講述紅旗渠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紅旗渠不僅僅是一條水渠。林州從原來十年九旱,吃水困難,到成為如今水系發達、景色怡人的宜居城市,都得益於紅旗渠……”每當講起紅旗渠,“社恐”青年李媛就像換了一個人,變得滔滔不絕,神採飛揚。

性格轉變始於2020年。那年4月李媛通過招考進入紅旗渠干部學院,成為一名教師。“參加工作后,隨著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日益深刻,想要講好紅旗渠故事的願望就愈發強烈,我不知不覺中就變得健談,恨不得把紅旗渠的故事,把林州的過去和變化都講給大家聽。”李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20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歷時10年,靠著一錘、一钎、一雙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建了紅旗渠,改變了林州面貌。時光悠悠,“人工天河”已奔騰不息60載,潤澤著這片土地。近日,記者走進林州,與“渠四代”李媛展開對話,感受紅旗渠精神的代代相傳。

李媛是個土生土長的林州人,她的太爺爺李貴曾任林縣縣長、紅旗渠后勤指揮長。第一次知道太爺爺很“厲害”,源於上小學時課本上的一張插畫——10萬大軍浩浩蕩蕩“戰太行”的隊伍裡,太爺爺站在第二位。李媛很驕傲:“老師,你看,這是我太爺爺!”從此,李媛在班裡“出了名”,時不時有同學跑來“採訪”她:“你太爺爺原來是縣長啊,你們家是不是很有錢?”“你太爺爺有沒有給你留下什麼傳家寶?”

李媛回家問大人:“太爺爺那麼厲害,給咱家留的傳家寶是啥?”

“你太爺爺留了兩個大箱子在我家,走,我帶你看看!”四爺爺說。

可當大箱子被打開時,裡面空空如也,“縣長的工資不應該很高嗎?咋啥都沒留下?”李媛不解。四爺爺為李媛講述了太爺爺追悼會上發生的一件事。那天來了一群操著林縣口音的“老鄉”,說要來送李縣長最后一程。一位“老鄉”解釋道:“前些年,李縣長每月都會來俺家裡‘送’錢,多虧這些錢,俺們一家老小才能不缺吃少喝。”聽完這個故事,李媛恍然大悟:終於知道太爺爺的工資都去哪了。

艱苦的歲月已經過去,李媛也已長大成人。這些年,又聽家人講述了不少太爺爺的故事,她早已明白四爺爺家裡那兩個大箱子並不是空的,那裡裝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在紅旗渠干部學院當一名教師,立志要把紅旗渠精神講給更多的人。

正式入職之前,李媛對這個職業充滿期待:傳道、授業、解惑,師道芳香千古。

可是真的入職后,她頗感挫敗:“本以為當老師隻要充分備好課,在課堂上認真講給學員聽就行了。可是,真正到了課堂上,從學員的眼神裡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我講的內容不感興趣。”

怎樣才能生動地講好紅旗渠故事?思慮再三,有點“社恐”的李媛決定走出去,走到“寫”這個故事的人身邊去。

第一次拜訪,李媛選擇了任羊成,一名林州人眼中的“修渠英雄”,外號“飛虎神鷹”。在整個修渠過程中,他受過四次重傷,折過兩次腿,有兩次還差點丟了性命。當時工地上就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除險英雄任羊成,閻王殿裡報過名。”

攀談中,李媛問任羊成:“爺爺,您當時害怕嗎?”任羊成眼神堅定地說:“不害怕,怕啥,咱林州人就是這,選擇了,咱就一干到底。”

李媛被任羊成的眼神觸動了:“聽別人轉述故事,與到現場聽當事人自己講故事,感覺完全不一樣。任羊成的眼神,一直到現在都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那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眼神。”

實地拜訪修渠老人,已經成為李媛每次備課前的“必修課”。一次次的拜訪,不僅讓李媛的課堂變得真實而生動,也讓她更加深刻感受到紅旗渠精神的力量。

李媛為學員們講述“人工天河”紅旗渠的修建背景。受訪者 供圖

李媛為學員們講述“人工天河”紅旗渠的修建背景。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李媛已經告別“社恐”,成了一名講起課來聲情並茂、富有感染力的教師。“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准備多個‘教案’,發現學員不感興趣,我可能會隨時調整講課方案。”李媛信心滿滿地說。

如今,工作五年的李媛已經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一萬多名學員授過課:“學員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放到現在,林縣人還能修成紅旗渠嗎?”

頭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李媛第一反應是:肯定可以!“以前條件那麼艱苦都能修成,現在有了盾構機之類的大型機器,修渠肯定不在話下。”

被問多次后,李媛漸漸悟出大家其實想問的是——“新時代的我們,生活條件變好了,還可以像修渠前輩一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修建出新時代的紅旗渠嗎?”

李媛認為,“吃苦”在青年一代的心裡,似乎不再佔據主要位置。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前輩們通過艱苦奮斗為青年一代贏得安逸的成長環境,青年同樣需要通過艱苦奮斗為未來贏得機遇與希望。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一條自己專屬的渠,也許不同時代渠的呈現形式不同,但青年人克服困難具備的精神狀態應當是一致的。以后的課堂上,我會通過講述更加生動的紅旗渠故事,和大家一起修建一條屬於自己的‘紅旗渠’。”李媛說。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陽“探親”
  • 南陽:讓千年藥香飄向世界
  • 跟記者體驗一場麥田裡的國家非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