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被AI” 監管應升級(銳評)
“張文宏是不是帶貨了?”最近,有網友稱在網絡賣貨視頻中看到知名醫生張文宏在售賣一種蛋白棒產品。不過,經常刷短視頻的朋友很快就能分辨出這是AI合成的視頻,並非本人。對此,張文宏本人也回應稱,這樣的賣貨賬號不止一個,而且一直在變,他多次向平台投訴但屢禁不絕。(據12月14日央視財經)
實際上,張文宏“被AI帶貨”絕非個案,不少名人都遭遇過類似困擾。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冒名頂替行為有違法之嫌,如涉嫌虛假宣傳、侵犯他人肖像權等。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如果這樣的行為沒有得到應有懲戒,就可能造成不良示范效應,劣幣驅逐良幣,對正常市場秩序造成破壞。由此觀之,AI冒充名人亟須進一步整治。
這方面,制度規定正在不斷完善。2022年,我國頒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就明確了深度合成技術的使用規范,包括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務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遺憾的是,這項制度並沒有很好地落實,背后原因值得剖析。一方面,目前的訴訟渠道較為復雜,這讓一些不法之徒有恃無恐﹔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不配合、不積極,就拿張文宏“被AI帶貨”一事來說,張文宏本人就表示,自己多次投訴,但效果不明顯。
AI冒充名人事件愈演愈烈,監管亟待升級。對平台來說,要當好守門人的角色,不能對類似的行為不管不顧,甚至包庇縱容,平台企業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對監管部門來說,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平台的自覺上,應通過嚴厲的處罰措施讓平台不敢麻痺大意,積極升級防范技術,暢通投訴舉報機制、簡化訴訟流程,讓被侵權者能更方便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每一個人來說,也應提高甄別意識,避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或無意中成為幫凶。
張文宏“被AI帶貨”不是孤例,負面影響很大,監管亟待升級。隻有實現監管全覆蓋,名人“被AI”才會減少,才能更好地淨化網絡空間,讓網絡更加風清氣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