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安陽:多彩非遺 魅力傳承

2024年12月06日10:00 |
小字號

2024年是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展非遺保護行動20周年。20年來,非遺從一個陌生的外來概念轉變為民眾熟知的生活用語,其保護工作也成為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生動實踐,無數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寶得以流傳。近日,筆者走訪了安陽多位非遺傳承人,了解他們關於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故事。

糖畫和糖人藝人:根據市民喜好進行創作

糖畫和糖人是用糖做成的畫和造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以前,看糖畫和糖人藝人制作或者購買糖畫、糖人多是在廟會或者集市上,現在的糖畫藝人除了走街串巷,也在我市商業街開起了門市。當然,靠一門手藝支撐起一家人的生活或者一個門市並非易事,為了糖畫和糖人的持續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斷創新,根據動漫角色和時代主題創作糖畫和糖人。

12月3日,市民趙先生說:“糖畫造型生動、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孩子,他們每次在街上或者廟會上看到有人畫糖畫,總會站在旁邊看半天,還會嚷嚷著買自己喜歡的圖案,我的孩子喜歡奧特曼圖案的糖畫。”

在安陽市倉巷街的一個攤位前,隻見糖畫藝人手拿勺子,舀起熱乎乎的粘稠糖汁,隨著縷縷糖絲的飄洒,十幾秒鐘后,花鳥魚虫、飛禽走獸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購買糖畫多數是以轉盤的形式,也有不少顧客根據自己喜歡的圖案“點單”。

糖人傳承人馬電坤介紹:“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造型比較少,連十二生肖都不全。為了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我不僅完善了十二生肖的造型,還會根據顧客提供的圖片進行創作,深受他們喜愛。”

彰德錦泰恆糕點:創意造型 為安陽文旅助力

對於許多老安陽人來說,一提起點心,首先想到的就是“錦泰”,比如老安陽人喜愛的蜜三刀、核桃酥、馬蹄酥等。在制作傳統老式糕點的同時,糕點師傅積極創新,為了積極宣傳助推安陽文旅發展,不僅在口味上下功夫,在造型上也進行了創新。

12月4日,河南錦泰譽食品有限公司經理馮超介紹:“公司的彰德錦泰恆品牌於2022年入選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開始主要以做傳統糕點為主,這兩年我市加大文旅宣傳力度,吸引全國各地游客來安陽旅游,我們就想著把安陽的甲骨文、殷墟和紅旗渠等通過糕點傳播出去。公司下大力氣開發文創產品,也就有了現在的文峰塔、大邑商、牛樽、司母戊鼎、甲骨文等糕點造型。”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彰德錦泰恆糕點新推出桂花糕和玫瑰糕,受到廣大顧客歡迎。

一位前來購買糕點的市民說:“我們家經常買這裡的點心,走親訪友總會帶一份。我比較喜歡玫瑰糕,裡面有玫瑰花瓣、核桃仁、花生仁等,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

足尖上的非遺讓傳統技藝“走”得更遠

長約1.2米的工作台、小板凳、錘子、彎錐、針錐、鋼絲鉗、剪刀……這些老物件都是徐亞南的寶貝。

12月3日,筆者走進滑縣孔氏手工繡鞋第四代傳承人徐亞南的文化創意工作室,她正端坐在工作台旁,手中的針錐在“千層底”上輕盈跳躍,麻線如靈動的舞者,在針錐的引導下飛快穿梭。“我母親是孔氏手工繡鞋的第三代傳承人,從小看著她做這些手工藝品,我深深地被吸引了,對這些傳統手工藝品非常感興趣。后來,我跟隨母親學做手工藝品,母親善於想象、創新,所做的手工藝品樣式別致新穎,遠近聞名。”徐亞南回憶說。

徐亞南告訴筆者,滑縣繡鞋制作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且傳統布鞋的制作是一個復雜而煩瑣的過程。“這是一個技術活兒,也是一個體力活兒。”徐亞南邊說邊展示著已經納好的鞋底,密密麻麻的針腳展現了匠人的耐心與細致,也彰顯了傳統布鞋制作技藝的嚴苛要求,剪樣、納鞋底、做鞋幫、繡花樣等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其中,納鞋底最能體現手指功夫,每平方厘米要納81針,一雙鞋底大約納2100針,每一針都要均勻細密,線跡整齊有序,否則會影響鞋的舒適度。如今,布鞋手工制作技藝已成為地方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為了更好地傳承手工繡鞋工藝,我們成立了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文化創意工作室。公司主要採用‘公司+農戶’方式,將村裡的閑散婦女組織起來手工繡鞋,既傳承發展了技藝,又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工作室主要以非遺體驗課的方式將非遺知識進行傳授,讓更多市民了解、體驗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徐亞南說。

近年,徐亞南的文化創意工作室在傳承的基礎上研發出多種款式,從傳統的單一款式發展到100多種款式,有成人系列、嬰兒系列、繡花系列、室內拖鞋系列,造型美觀優雅,個性與品位兼具,傳統工藝融入時代元素,古朴典雅又溫馨時尚。“作為滑縣孔氏手工繡鞋制作技藝的傳承者,我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和使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並傳承這一技藝。”徐亞南說。

靳氏剪紙:讓指尖上的非遺煥彩出新

剪紙,可以算是最貼近普通人生活的傳統技藝。2006年,剪紙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放眼全國,每個地方都有獨具鮮明地域個性的特色剪紙,林州市的靳氏剪紙就是。

“從小家裡的熏陶使我熟練掌握了傳統的刀剪技藝,后來師從李笑白先生,技藝逐漸發展為剪刻結合。”12月4日,見到靳氏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靳林峰時,他正手握剪刀進行創作。一張紅紙、一把刻刀和一把剪刀,一幅生動的畫面便躍然紙上,成為永久的記憶。

對於靳林峰來說,年輕時對剪紙只是愛好,直到萌生用剪紙來表現紅旗渠的想法。2004年,靳林峰創作出第一幅紅旗渠主題作品《青年洞》,從此正式開啟了他非遺傳承和保護之路。“從第一幅作品面世備受好評到現在已有20年了,靳氏剪紙創新性融入獨具林州地域特色的紅旗渠文化,使這項技藝煥發了新生。”靳林峰介紹,“2018年,靳氏剪紙被列入林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成為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20年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我摸索出用陰陽結合的技法來表現紅旗渠,並創作出上百幅紅旗渠主題作品。”

作為一名文旅從業者,靳林峰用自己的匠心和巧手助力安陽文旅產業發展。2020年,他創作的《紅旗渠十大工程剪紙冊》被評為十佳“安陽禮物”,成為古城安陽的伴手禮,帶著祝福走進千家萬戶。“我們總說非遺改變生活,剪紙藝術一直都最貼近老百姓,這兩年我的作品主要圍繞反映林州人民生活的現實題材創作,以‘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為主題,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能給更多人帶來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靳林峰說,“去年,我設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並將百余幅優秀剪紙作品進行布展並免費參觀,讓更多人領略剪紙藝術的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同樣需要推陳出新。今年,我把剪紙作品和陶瓷技藝相結合,開發了茶具和挂盤等文創作品,讓剪紙作品能夠更長久保存。”靳林峰一邊向筆者展示一邊說,“我還帶著好幾個徒弟,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卻都滿懷對剪紙的熱愛。他們會將這項技藝傳給更多人,讓傳統非遺項目煥彩出新。”(來源:安陽市委宣傳部 作者: 李雪 張璐 李婧瑜 )

(責編:於思遠、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小麥連“鏈” 產業成“串”
  • 探訪中原食品實驗室
  • 養老服務圈 托起幸福“夕陽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