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庫碧水的淅川擔當
碧水北送揚波千重,長渠逶迤利澤萬方。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開閘放水,10年來,淅川始終扛穩“守好一庫碧水”使命擔當,讓清水長潤、碧水長流……
初冬的丹江口水庫一角。趙世宏攝
淅川縣近年來踐行“兩山”理論,貫徹“生態立縣”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探索水清與民富雙贏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綠色之路。通水10年,淅川水變清、綠生金,產業興、百姓樂。
扛牢政治責任 彰顯渠首擔當
千裡調水,水質是關鍵,源頭之水更是重中之重。
淅川境內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達506平方公裡,佔庫區總面積的48.2%。綿延1100余公裡的庫岸線、境內大大小小150余條河流和環庫10余萬群眾的生產生活,讓丹江口水庫水質保護工作復雜而繁重。
為守護京津人民的“大水缸”,淅川縣以全面落實河長制為推手,創造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淅川樣本”。2017年10月,淅川縣全面啟動河長制工作,建立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縣鄉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對河道水質、河道保潔、非法採砂等進行常態化、長效化整治。
俯身打撈,轉身拋投,將水面上的枯枝敗葉、水草、礦泉水瓶等打撈上船……這是淅川縣護水清漂員趙建峰每天重復、堅守多年的工作。
在淅川,和趙建峰一樣的護水人還有很多——為撬動水污染防治源頭治理,淅川縣成立了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在丹江口水庫淅川庫區及周邊海拔172米以下近水域,對144個事項開展綜合執法,實現河道聯合執法制度化、常態化。
為筑牢高效應急治污防線,淅川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並轉污染企業380余家,拆除養魚網箱5萬余箱,取締匯水區內畜禽養殖場600余家﹔
拆除庫區違建16.8萬平方米,恢復庫容530萬立方米﹔投資12.5億元,建成污水處理廠14個、垃圾處理場12個、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7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12個,在庫區四周及2616平方公裡匯水區,建立電子圍擋,實現縣鄉兩級和環庫區重點村污水處理全覆蓋、水質全天候自動監測、違建自動報警。
淅川擔當換來碧水長流。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淅川5個國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丹江口水庫水質多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准。
加強水土保持 筑牢生態屏障
“東方寶石”朱鹮時隔70年再次回歸丹江濕地,28隻“鳥界國寶”東方白鸛遷徙過冬,連續10年監測發現黑鸛越冬種群,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在石漠化嚴重的荒坡、山頭、庫區沿線,以每年10萬畝左右的速度造林綠化,完成石漠化治理38.2萬畝,環庫區森林覆蓋率達61.7%……
初冬的丹江小三峽。趙世宏攝
淅川縣把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重中之重,圍繞加強水土保持,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等工程,探索出縣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多渠道投入、規模化治理、企業化經營、系統化管護的“四參與、四保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模式。
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畔的湯山濕地公園,曾幾何時,因修建干渠攔河壩和水泥廠採石等原因,山體破壞,岩石裸露,土壤貧瘠,植被稀少。從“臟亂差”到“綠富美”,湯山濕地公園如何實現蝶變?2019年9月,淅川縣委、縣政府實施湯山區域綜合開發項目,修復礦口、整治梯田800余畝,完成高標准荒山綠化1800畝。2023年,創成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近年來,淅川縣採取水系連通、生態塘、基底修復、植物群落修復等措施,開展濕地生態修復系統治理試點1.5萬余畝,丹江濕地從“單一綠”走向“多彩美”。丹江口水庫以第一名入選河南省“首批美麗河湖”。淅川縣先后被授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等多項榮譽稱號……
踐行“兩山”理論 引領綠色發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前,淅川縣產業結構不優、層次較低、基礎薄弱。工程實施后,淅川縣境內有各類保護區5個,1/3以上國土面積在紅線范圍內,嚴格的保水要求和環保約束,使產業發展受限,資源消耗型、粗放型產業面臨轉型。
淅川縣倉房鎮以前是以傳統種植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之后,既要保水質,又要發展經濟是擺在沿庫區鄉鎮面前的問題。倉房鎮胡坡村黨支部書記胡玉良,立足該村背靠庫區的區位因素,以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環境因素,引進千畝的柑橘產業,在涵養水源的同時,又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目前,倉房鎮已種植柑橘3萬畝,2000戶群眾年均增收約5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原柑橘之鄉”。胡玉良欣喜地告訴筆者,“倉房的柑橘喝著丹江水,個個皮薄肉厚,發展柑橘產業穩定、增收、綠色、可持續”。
初冬渠首。趙世宏攝
通水10年,淅川縣立足水源地發展縣情,著力在保水質和促發展結合點上做文章,充分展現護水擔當和作為,緊抓綠色轉型發展機遇,踐行了新時代淅川版“兩山論”。農業上構建了生態林果產業體系,總產值70億元以上,農戶畝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工業上形成了汽車零部件、現代中藥、新型建材、新材料四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耗能產業比重由原來的80%降至20%以下﹔旅游業形成了以精品景區為龍頭、以鄉村旅游為支撐的全域旅游發展體系,創成國家4A級景區2家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綜合效益超30億元。
長渠通南北,潤澤千萬家。如今,14億多中國人的水杯中,有1.85億人飲用千裡而來的“南水”,一泓清水滋潤了沿線城市,更惠及了億萬百姓。未來,淅川縣將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嚴格水資源監管、強化水環境治理、推進水生態修復,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楊柳 盧進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