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人民網 程明輝攝
南水北送,潤澤三千裡,惠及億萬人。
仲夏時節,走進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但見青山葳蕤,草木蔓發﹔碧波浩渺,水澄如鏡。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縣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
隻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涵養出安全的水質。緊鄰渠首的湯山濕地公園,是淅川縣生態修復與水源涵養的成功典范。
“我們腳下的這片區域曾經是水泥廠,早年間由於亂採亂建,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站在湯山濕地公園九重閣上,淅川縣有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湯山濕地公園建設拉開帷幕,通過持續推進生態修復,荒山得以綠化,礦口得到修復,近2000畝濕地重現生機,有效涵養了南水北調水源。
在水源地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位於湯山腳下的九重鎮武店村,依托核心水源區優美的自然環境,積極發展文旅產業、有機農業,確保“不讓一滴污染水進入丹江口水庫”,進一步鞏固了庫區生態防護帶。
焦作城區的天河公園緊鄰南水北調總干渠。人民網 程明輝攝
一條新水脈,涓涓潤懷川。焦作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越城區中心的城市。中心城區段長9.28公裡,與城區10條主干道、4條河流相交,建設有7座跨渠橋梁、4座倒虹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工建筑物最密集、類型最齊全、最具代表性的區段。
為確保城區段水質安全,焦作市在總干渠兩側規劃建設了貫穿主城區10公裡、兩側共20公裡、佔地面積約4000畝的南水北調生態保護項目,構筑了一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安全屏障。
“下了樓就是公園,綠樹成蔭,花木成景,居住環境較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位於南水北調總干渠一側的天河公園,不僅護衛著水質安全,也成為市民王霞平日最喜歡的休閑去處。
南水北調穿黃隧道工程。人民網 程明輝攝
清清丹江水從淅川渠首啟程,不舍晝夜,經過近千裡的浩浩奔流,在鄭州滎陽與黃河相遇。明渠內波光瀲灩,兩側綠植成行。緊鄰南水北調穿黃隧道工程,是50平方公裡的生態觀光項目。每年的3、4月份,這裡的十余萬株櫻花次第綻放,游人如織,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同向而行。
丹江水流經沿岸的鄉村風貌也在煥發著新的活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新鄭市十裡鋪村被劃定到水源保護區內,保護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也成了該村改變生態環境的契機。
“圍繞保護水質,我們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村裡家家戶戶的污水通過管網統一收集處理。”鄭州市生態環境局新鄭分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師建立介紹,污水經過處理后,符合排放標准,可以作為農業用水,使水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不僅保障了南水北調工程水質安全,還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
“我們村以前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現在家家房前屋后干淨整潔,有花有草,整個村子就像是一個大公園。”談起村貌的變化,新鄭市觀音寺鎮十裡鋪村黨支部書記趙東民非常自豪。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2014年正式通水,輸水干線全長1432公裡,干渠在河南境內長731公裡。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全面通水十年來,圍繞守好“一庫碧水”“一渠清水”,河南筑牢水源地和輸水沿線區生態安全屏障,河南段供水水質始終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准,為沿線26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