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大抓基層探索“2346”工作法

為解決風險識別不清、隱患排查不到位、應急處置能力不足等基層治理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河南省鶴壁市圍繞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探索形成“2346”工作法。
鶴壁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樹寬介紹,該工作法聚焦探索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點,著力提升基層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兩個堅持”
近年來,鶴壁市堅持“黨建引領、黨支部帶動”,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各部門依法履職盡責、各類組織機構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
鶴壁市應急管理局組織人事科副科長翟淑敏介紹,以“五強”鄉鎮、“五優”街道、“五星”支部為載體,鶴壁市將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創建內容,設立黨員示范崗、先鋒隊,推動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鶴壁市通過完善黨建引領的社會參與制度,引導各類社會群團組織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鄉鎮、村黨組織聯建共建。
目前,鶴壁市應急管理工作社會參與度不斷增強。以群眾舉報事故隱患為例,該局聯合市財政局印發《鶴壁市安全生產領域舉報獎勵實施辦法》,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舉報的積極性,發揮安全生產社會監督作用。
強化“三基”工作
“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我們也能夠快速反應、及時處置。”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應急管理辦副主任田軍敏說。
這是鶴壁市持續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三基”工作的一個縮影。
為擰緊基層應急管理全鏈條,鶴壁市持續推進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各鄉鎮成立應急管理辦公室﹔街道在綜合執法隊加挂應急管理辦公室的牌子,並依托消防救援隊伍和消防服務中心,建立不少於50人的專兼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村(社區)設立安全勸導站,設安全勸導員和災害信息員,依托普通民兵連、治安巡防隊、退役軍人等力量組建不少於10人的專兼職應急響應隊。
鶴壁市應急管理局組織人事科工作人員李慧珂介紹,截至目前,鶴壁市1018個村、社區已全部設立安全勸導站,共組建應急響應隊1026支,明確災害信息員1027人、應急消防協調員1028人、安全勸導員7069人。
為強化基礎工作,鶴壁市成立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宣講隊伍,扎實開展安全宣講“五進”活動,定期組織開展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綜合普查,將各類風險點按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低風險實施台賬化管理,實行專人負責。
近年來,鶴壁市應急管理局推進“15分鐘應急救援圈”和“突發事件現場30分鐘可視化指揮調度”建設,進一步強化基本能力,分級分類定期組織基層人員培訓,指導基層制定應急預案。
實施“四化”建設
在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治理全覆蓋方面,鶴壁市實施規范化建設、信息化支撐、多元化參與、網格化治理。
“在規范化建設中,鶴壁市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具有統一標志、制度與台賬,建立工作流程圖、組織架構圖,不斷提升規范化水平。在信息化支撐方面,鶴壁市實施信息化支撐,運用應急指揮平台、黨建平台、綜治平台等現有信息化資源,實現鄉村互聯互通。”鶴壁市應急管理局規劃科(科技和信息化科)負責人陳建國說,通過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數字鄉村等科技手段,實現風險隱患精准治理。
“地震了,快躲到桌子底下!”今年1月,鶴壁市淇濱區九州路街道桂鶴社區聯合轄區幼兒園開展了地震防護安全知識講座及演練。該社區負責人岳媛表示,風險防范、化解需要吸納多元化力量。
這是鶴壁市應急管理局打造基層應急管理多元化參與格局的一個例子。近年來,該局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推進多元化參與,動員轄區黨員干部、退役軍人、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員等成為安全勸導員、風險排查員、應急處突員。
為發揮網格作用,該局推進網格化治理,以“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智慧鶴壁綜治”等現有網格體系為單元,充分發揮村、社區網格員作用,在抓好隱患整治的同時,鼓勵舉報安全生產隱患。
推進“六位一體”融合
為形成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合力,近年來,鶴壁市完善“六位一體”救援聯動機制,加強應急管理、消防、綜治、公安、民兵、退役軍人等融合發展,實行標准化建設。
“‘六位一體’救援聯動機制立足於將資源配置在基層、將治理下沉在基層、將風險管控在基層、將隱患消除在基層。”鶴壁市應急管理局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科(救災和物資保障科)負責人畢鵬飛說。
為實現應急資源共享,鶴壁市開展應急資源普查,摸清各類救援裝備、物資等情況,完善應急資源數據庫,實現檢測車、救生艇、無人機、無線通信設備、生活類救災物資等物資信息共享。
在推進融合的同時,鶴壁市以打造亮點工程為切入點,實行“規定動作+個性化發展”相結合。鶴壁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常現順介紹,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在塚兒章村打造“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模式﹔淇濱區長江街道辦事處形成以隊伍集結快、響應啟動快、需求供應快、能力提升快為支撐的應急救援模式。(鶴壁市委宣傳部供稿 作者肖莉萍 祝雅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