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探求解碼,講好甲骨文當代故事
一片甲骨驚天下。
1899年,在安陽殷墟地下沉睡了3000余年的甲骨文字重見天日,引來世界的驚嘆。為了解讀神秘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碼”,百年間,幾代學者焚膏繼晷、兀兀窮年,探索甲骨文的腳步從未停歇。
今天,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曾經沉睡在地下的古老文字變得明亮生動起來,她已融入了古都的血脈之中,她輕盈地“躍動”在互聯網之上——
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悠久的歷史被世界認同﹔
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面向全球免費開放甲骨文數據資料,相關資源量居世界第一﹔
“甲骨文識讀大會”吸引了全國各地11萬余名選手參與海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了解﹔
甲骨文書法課、甲骨文體操走進了中小學校園,出現在青少年的身邊﹔
…………
賡續文脈——“保護、傳承‘真正的中華基因’”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如今,做好甲骨文研究,傳承好甲骨文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安陽人骨子裡的自覺與自發。
“安陽市各甲骨收藏單位共計收藏甲骨923片,均已進行建檔管理,保護、傳承‘真正的中華基因’。”10月16日,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對記者說,安陽市不斷加強對現有甲骨文等館藏文物的整理和保護,加大文物收藏力度,全面提升館藏文物數量和質量,提升研究和利用水平。同時,充分發揮省、市考古機構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師范學院、安陽工學院等機構、高校的學術優勢,積極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內知名高校,共同推進甲骨文保護和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識別與釋讀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問題。
目前,殷墟已出土刻辭甲骨16萬余片,據研究有近4500個單字,目前已釋讀約1500個單字,而剩下的字因生活場景的消失和變化,釋讀難上加難。在推動專家學者研究考釋的同時,中國文字博物館推出“釋讀一個甲骨文10萬元”重獎釋讀者,讓社會各界參與甲骨文考釋的熱情高漲。
“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無論如何強調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系統的重要性都不為過。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文明探索的基點,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而且對后世的影響深遠。”提及甲骨文的價值,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院長郭旭東說。
一年來,安陽師范學院在甲骨文研究領域碩果累累:與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國歷史研究院甲骨文研究中心、中國文字博物館聯合主辦了“文明向往——甲骨文傳承與弘揚”專題研討會﹔參與河南復興文化工程、殷墟考古發掘,為殷墟博物館布展與漢字公園建設提供專業支撐﹔甲骨學與殷墟考古研究基地獲批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聯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殷墟甲骨刻辭菁華》系列叢書出版發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1項、教育部項目2項、省社科規劃項目7項……以郭旭東、韓江蘇為代表的學者上下求索、朝夕不倦,不斷挖掘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
甲骨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必須讓甲骨文研究有人做、有傳承,才不會讓“絕學”變為“絕響”。
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人才的代際傳承十分重要。今年秋天,30名研究生躊躇滿志地走入安陽師范學院。他們將在今后的3年裡系統地、專業地學習研究古文字、信息技術等相關知識,為甲骨學發展注入新生力量。代代傳承的甲骨學人孜孜不倦、耕耘不輟,全身心去解讀那刻在甲骨上的文化,奮力讓甲骨文這個冷門絕學重新“熱”起來。
躍動雲端——“建設世界甲骨文數據中心是我們的目標”。
甲骨文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文脈,在大數據、雲計算迅猛發展的今天,安陽市運用科技手段對甲骨文進行數字化賦能,讓古老文字煥發新活力。
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團隊20余年矢志不渝、潛心耕耘,在甲骨文大數據平台、甲骨文識別與字形分析、甲骨文語言計算、甲骨文與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持續拓展。
4254個單字、4697個字形,152種甲骨文著錄、234762幅甲骨文圖像,還有34234種甲骨文論著、6737條綴合信息、3個甲骨文數據集。這是實驗室建設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面向全球免費開放的甲骨文數據資料,相關資源量居世界第一。
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親自指導建設,目前已經進入四期工程,實驗室正按照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技術發展路線迭代進化,推動平台從1.0版本向2.0版本躍升,從書本等平面方式向文物實物轉化,引領著甲骨學研究進入智能化時代。
“建設世界甲骨文數據中心是我們的目標。”實驗室主任劉永革堅定地說。
此外,依托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數據支撐,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的甲骨綴合團隊正在不斷優化和完善智能綴合技術,以便在數千塊甚至上萬塊甲骨碎片中搜索邊緣、紋理和殘辭匹配的目標,實現現存甲骨碎片的智能綴合。
“目前,我們已綴合甲骨碎片44組,是國內計算機輔助甲骨碎片綴合最多的研究機構。我們還與相關研究機構合作開發出‘文字圖譜’和‘字形匹配’,也為甲骨文破譯拓展出新的路徑。”甲骨綴合團隊負責人張展博士說,那些曾經深埋地下的甲骨文字被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在探尋中華文明密碼的征程上越飛越高。
“讓甲骨文以數字化方式回歸故鄉”,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站副站長何毓靈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倡議,也是安陽文博人的共同心聲,更是安陽542萬人民的共同期盼。
當前,劉永革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一項意義重大的科研工程,他們以三維建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通過建立數字化全信息數據模型,將最大限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載文字的原始面貌,實現甲骨實物在數字空間的高保真還原和保護,賦予甲骨文物永恆的“生命”。同時,完成了“讓甲骨文以數字化方式回歸故鄉”的技術積累,為甲骨文研究和詮釋帶來革命性變革。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站,我們已經完成了89塊刻辭甲骨的數字化信息採集工作。今年年初以來,共採集刻辭甲骨94塊。”劉永革對記者說,“‘讓甲骨文以數字化方式回歸故鄉’,我們已經從實驗階段逐步走向實踐階段。”
融入血脈——“我們越來越熱愛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承載著數不盡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基因。今天,在她的故鄉安陽,處處可見殷墟、甲骨文元素:高鐵安陽東站使用甲骨文和簡化字雙標展示,安陽市文體中心有甲骨文字裝飾,市區主要公交站點和3.6萬余套道路窨井蓋配以殷商文化元素,無不展現著我們的文化基因﹔105座甲骨文書屋書香滿城,成為安陽人的“文化糧倉”,讓“詩與遠方”變得觸手可及。
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甲骨文已深度融入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生活。
甲骨文文創開發方興未艾。甲骨文表情包、科普動畫、網絡游戲、兒童繪本等系列文創產品不斷推出。殷墟景區聯合相關單位開發的“亞長牛尊”“亞址方尊”和“司母辛鼎”等3萬份3D數字藏品,5秒內全部售罄。“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以故事性引入、游戲化互動、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讓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甲骨文及漢字的演變過程,帶人走進甲骨文的世界。
殷墟遺址博物館數字化展示項目、甲骨文數字展廳項目被列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百大標識數字化項目,通過“科技+體驗”打造甲骨文數字化應用新場景。
象牙塔外天地寬。曾經深藏在博物館展櫃中的甲骨文物已經走了出來,走進青少年學生心中並“生根發芽”。
右手向上、左手向下、兩腿分開,流暢的肢體動作表現出甲骨文的“走”字……10月17日10時,市中華園小學的孩子們伸展著身體,為甲骨文作出生動的注腳。
“這套甲骨文體操非常有趣,比如說這個‘心’,就是一個人站著比個心,還有這個‘射’,就是一個人拉著弓箭。通過學習甲骨文體操,我們越來越熱愛甲骨文,也越來越熱愛我們的家鄉安陽。”市中華園小學學生劉玲宇對記者說。
甲骨文體操為甲骨文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已走進安陽師范學院、市中華園小學、市甲骨文小學等20多所學校,參與師生超過5萬人,艱澀生僻的字節與青春洋溢的少年一同“躍動”起來。
“進入中小學校園的不僅有甲骨文體操,安陽市相繼建成省、市級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47所,每年還組織培訓甲骨文骨干教師100名,為甲骨文進校園、進課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我們還組織了甲骨文書法名家進校園,在試點學校開設甲骨文書法名師工作室,研發甲骨文識讀、甲骨文書畫、甲骨文陶藝創意等特色課程,讓更多青少年感受到甲骨文的獨特魅力,樹立文化自信。”市教育局辦公室負責人說。
今天,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古老的文字穿越了3000年悠長時光,早已融入了古都的血脈。她凝結著文明的基因,她燃起了文化的自信,她連接起古與今,她與人們相親、相近。
刀筆留痕,甲骨呈奇。微光相聚之處,隱約可見燎原。(來源:安陽市委宣傳部 張俊軍 申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