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在鄭州舉辦

奏響大河文明的時代強音

2023年09月20日07: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鄭州宣言》發布媒體見面會現場。圖片為馬健攝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現場。圖片為馬健攝

  黃河一景。李新華攝

  大河奔騰天地間,文明綿延古今傳。金秋九月,地處黃河之濱的國家中心城市——鄭州,迎來了一場文明交流互鑒的盛會。

  9月17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中國·鄭州)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30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主題深入交流,並發布了《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鄭州宣言》(以下簡稱《鄭州宣言》)。

  因河而來溯源人類文明

  大河奔流,文明潮涌!

  黃河—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分別孕育了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每一種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都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豐富了人類文明百花園。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

  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在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在鄭州舉辦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力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成果。

  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致辭時說,河南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加強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鄭州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區域之一,是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主要實証地之一。在鄭州舉辦首屆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意義重大。

  “歷史上,大江大河是人們遷徙、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當今時代,人類文明進入了河、海交融交匯的發展關鍵期。中國搭建的一系列文明對話平台,已經為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說,“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必將成為世界不同文明之間開放、平等交流和對話的重要平台,不斷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重點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近年來文物部門大力開展文化遺產交流合作,與數十個國家簽署了文化遺產合作協議,開展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聯合考古合作,推進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進一步豐富了底蘊內涵,擦亮了時代價值,為世界文明多樣性和傳承創新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希望通過持續舉辦,把論壇做成中國考古學成就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展示平台,增強各國學者交流的國際化學術平台,以及以考古學為代表的各個領域開展創新性探索的重要合作平台,助力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傳播,提升國際影響力。

  9月16日至17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的4個分論壇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圍繞“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中華文明與黃河文化傳承弘揚”“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主題探討交流,成果豐碩。

  “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分論壇由中國考古學會承辦。論壇上,來自國外的20多位考古學家與國內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交流。國內專家介紹了甘肅慶陽南佐遺址考古新發現、牛河梁遺址的新發現與新認識,對中外考古學文化的異同進行了比較。

  “中華文明與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分論壇上,各地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共同探討黃河文化的韌性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的輻射影響,以及如何挖掘利用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等。與會專家認為,“和而不同”為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創造提供了無限可能性。

  9月16日至17日,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共赴“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分論壇(嵩山論壇2023年年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展望天下文明”為主題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地區開展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有助於更加清晰地向世界闡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文明特征,了解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綿延不斷的內在動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與會專家表示。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吸引了近150名來自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和國內高校院所等相關領域學者參加。論壇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發布,主要介紹了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沿黃地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以及今后推進黃河國家戰略面臨的形勢、未來的展望以及相應的對策建議,是反映黃河流域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年度報告。

  尋找共同關切碰撞智慧

  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加強全球文明對話顯得格外重要。國際哲學院院士、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系教授赫爾塔·納格爾—多斯卡爾表示,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提供了交流與對話的平台,“東西方文化都基於各自的傳統而產生,但通過對話便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共同之處。”

  世界大河流域的環境各不相同、文明的面貌各具特色,構成絢麗多彩的世界文明百花園。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院高級院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克裡斯多夫—埃凡斯教授表示,河流是世界文明的搖籃,大河文明之間存在許多共性,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為人類文明研究提供不同的視角。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納百川的體現。”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教授認為,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動力。人類文明在不同地域的發展,其實都是通過創新建立起來的。而包容可以說也是創新的一種方式,包容才可以開放,才可以不斷地創新。

  在世界城市化進程中,如何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如何讓人類文明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主要從事印度北部文明研究的印度德干學院原副校長、教授瓦桑特·辛德表示,“考古要注重歷史與現代的互動。”

  “良好的國際關系離不開各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對各自文明特點、貢獻等的闡發是相互理解的基礎。全球化時代,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大勢所趨,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院院長景海峰表示,文明對話是相互理解、進行新的文化創造、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礎。

  攜手合作向世界發聲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的會標底紋是藍色指紋,蘊藏著人類基因的密碼﹔中間的“河”字是甲骨文——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兩者有機融合,體現了河流與文明的關系,也傳遞著“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的美好寓意。

  追溯各個國家的文明起源,繞不開“河”﹔促進各個文明的交流互鑒,離不開“和”﹔推動互利合作、融合發展,撇不開“合”。《鄭州宣言》就是以“河”為紐帶,注重和而不同、和諧共處,促進和合共生、合力發展。

  在考古學研究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如何看待大河文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好大河文明?

  與會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並認為,在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鄭州宣言》有助於提升人們對文明的認知、思考文明與現代的關系,從古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貢獻。”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河文化遺產實驗室副主任侯衛東說。

  黃河潮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文明互鑒之光必將照亮未來之路。

(責編:於思遠、辛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因水而生因港而興 臨港新城周口“乘勢而上”
  • 州橋之上一眼千年 開封州橋遺址重現北宋東京夢華
  • 汝陽:千畝稻田繪詩意鄉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