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河南嵩縣:小小“涼亭”巧解民憂惠民生

黃莎
2023年08月02日15:46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涼亭下聚談“家長裡短”。王博攝

盛夏時節,洛陽市嵩縣,萬木蔥蘢,生機盎然。

傍晚時分,涼風習習,飯坡鎮曲裡村的村民吃過晚飯,三三兩兩緩步走向文化廣場的涼亭。鎮、村人大代表早已等候在這裡,他們十分熟稔,隨意坐下,“拽”起一個話題就嘮了起來。

這座涼亭,能納涼、能聊天,還能商量大小事。

今年以來,嵩縣在堅持民主管理的基礎上,以“五星”支部創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傾力打造鄰裡中心和鄉裡中心,部分村(社區)還開設“涼亭議事角”“暖心驛站”等場所,組織鄉村人大代表、鄉賢人才、干部群眾歡聚一堂,圍繞產業發展、民生實事等主題,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規劃師”“設計師”,打造出充滿煙火氣、散發人情味的“村民議事”制度。

“聽民聲、解民憂、辦實事,街談巷議、家長裡短是民聲、也是民意。”嵩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玉杰說。

飯坡鎮露營基地研學。王博攝

涼亭底下“談”出了文明新風尚

“咱村葡萄熟了,要及時組織銷售、價格上要統一。”

“還有鞋幫加工,干的人多了,需要增加訂單。”

“把村小學改成‘村級養老服務站’后,衣食住行有人管了,可有的老人不願住養老院害怕鄰居笑話孩子不給養老,面子上不好看,這咋辦?”

“這個好辦!征求老人們意願,願意繼續種地的可以在家門口種菜,沒事的時候也和鄰裡聊聊天,不離村不離家也可享受養老院的服務。”

……

涼亭下,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發表著各自的想法和看法。從“家長裡短”聊到“產業項目”,在零碎的閑話中商對策、話運營、促振興,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無事亭中聚,有事亭中議” ,曲裡村通過“涼亭議事角”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聚萬家心,及時化解鄰裡矛盾、土地糾紛、公共設施維護等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難事,初步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好事傳鄉鄰”的善治新農村。

“村裡的事要想辦好,就要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統一於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多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讓群眾能參與決策,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做主。”飯坡鎮人大主席高曉東說。

婚喪事大操大辦,是農村的傳統陋習,曲裡村聽取群眾建議,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提倡喜事新辦、白事簡辦,並制定了相關村規民約,理事會在這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規定紅白事菜為十大碗,禮金不超過100元,宴請不超過30桌。這樣既顧住了“面子”,也豐富了“裡子”。

“辦喜事再也不用鋪張浪費、大操大辦了,自從這以后,在全村形成風氣,老百姓對這事比較滿意。”曲裡村群眾李延慶對成立紅白理事會非常滿意。

“通過健全民主管理、群眾議事理事制度,服務群眾的模式有了改變,村裡的事大家議,有問題大家商量解決,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擺在明處,干群關系、鄉裡關系更和睦、更和諧。”飯坡鎮人大代表、曲裡村黨支部書記張建庄對於村民議事管理農村事務深有體會。

一件件小事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村民議事理事制度把群眾的“禮尚往來”變成了“鄰裡和諧”。

綜合產業園。王博攝

暖民驛站裡“拓”開了發展新思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如何把群眾反映的“基層問題”變成代表聚焦的“解決問題”上,嵩縣飯坡鎮的經驗是組織好、建設好、利用好代表民意的“議事涼亭”“暖民驛站”,實現基層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用實際行動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入夏以來,在飯坡鎮長嶺村桑蠶種養基地內,桑樹下一隻隻精神抖擻、羽毛光亮的野雞在相互追逐嬉戲,茁壯的小香豬在林下自由穿梭,悠閑地甩著尾巴。

長嶺村桑蠶種養綜合經濟園,是由鄉賢焦國鋒引進的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多次聽取由縣、鄉人大代表、農村老黨員、村組干部、村民代表組成的村民議事意見,全過程實行民主監督管理。項目開發不佔耕地、不毀林地、利用閑置河灘坡地,建起了綜合經濟園,發展林下養殖,飼養野雞、小香豬、林下蛋雞、孔雀、火雞等10余種家禽,形成了“樹上有收入,樹下有收成”的綜合型循環經濟。

隨著園區建設的逐步完善,長嶺村又結合本地荷花園、養魚池塘、山地陡坡等,推出垂釣賞花、夏日小龍蝦、汽車越野賽等鄉村特色體驗游,打造了集現代農業、特色美食、鄉村旅游等為一體的沉浸式田園體驗綜合體,實現農民生活、農業特色和農村風情的融合。焦國鋒笑著說道:“企業創建之初,我們沒少在涼亭裡‘談天說地’,很多思路和想法都是在這裡聊天聊出來的,縣、鄉人大代表以召集人的身份,督促村裡開展民主議事活動,號召大家共同參與、共同決策,讓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在基層生根。”

“最終的目標還是聚焦在群眾增收上,我們以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給農戶發放租金、股金、薪金,既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戶又能就近務工,增加收入。”飯坡鎮黨委書記趙信說。

飯坡鎮洛溝村開展漢服研學活動。王博攝

群眾心田裡“鼓”起了致富新動力

洛溝村地處飯坡鎮西北部,曾經的洛溝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窮山疙瘩”是村民的形容詞。“過去俺們村裡娃子結婚都成了老大難,媳婦不願意來溝裡。”村民王喜智如是說道。如今,走進洛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黑黝黝的柏油路,天然的山川河流映襯著紅牆黛瓦,形成了洛溝村最靚麗的風景。

“窮則變、變則通”,如何開發本地的自然資源,利用資源優勢改變現狀,讓群眾真正富起來,如何讓傳統村落在發展中跟上步伐,把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一直是人大代表、當地群眾所心憂的事情。最終,經過多次的商討,在村部涼亭議事角下,在廣泛聽取縣、鄉人大代表、農村老黨員、村組干部、村民代表群眾建議意見的基礎上,洛溝村委決定以“三清兩建”為突破口,將整村“自然資產”與“村集體資產”重新規劃建造,逐家逐戶清理小養殖場,逐地逐塊清產核資,動員家家戶戶清雜物、整院落,美化鄉村庭院,原本雜亂無序的小村庄變成河道清、護堤淨、人民安、村庄美的鄉村畫卷。

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村裡還配套建成停車場、旅游公廁、碼頭書屋、戲樓、木工坊、陶工坊等,村裡的孩子們下午放學就跑到書屋看書做作業,原本在外務工的木匠也回到村裡做起木工坊經營生意,木制品很受游客喜愛,也成為洛溝村的特色之一。

山還是原來的山、水還是原來的水,但生活在深山溝裡的人,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每逢周末,村子裡游人不絕,俺們洛溝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村民張生娃高興地說。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生了由表及裡的深刻變化。窮山惡水、變成了書香小鎮、庭院經濟,讓“方寸地”變成了“致富園”,“守住生態護住綠、留住鄉愁能致富”,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擁有“詩和遠方”。

“飯坡鎮的變化是嵩縣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縮影,我們人大就是要把代表的‘根’扎在人民群眾之中。”王玉杰說,人大代表要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為一個個著力點,零距離傾聽民聲、全方位匯聚民意,服務群眾、深入基層,當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和“代言人”,讓人大監督工作延伸到方方面面,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河南濮陽:探訪智慧農機麥收現場
  • 信陽郝堂:留住“鄉愁”造福百姓
  • 河南漯河:爭分奪秒搶收小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