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文化展將在10月陸續舉行。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分享到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
    • 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廳的場景再現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廳的場景再現
    • 游客在殷墟博物館觀看甲骨文展品。鄧放 攝游客在殷墟博物館觀看甲骨文展品。鄧放 攝

“一片甲骨驚天下” 中華基因永傳承

今年是殷墟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20年前,“一片甲骨驚天下”,120年來,甲骨文從數千年沉睡中被逐漸喚醒,為研究中華早期文明,國家與社會形態提供了史証資料,一舉將有關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年。
  作為目前中國最早成系統的文字,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迎來了發現120周年的紀念時刻。2019年10月18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安陽正式拉開帷幕。   
  120年來,甲骨文發現與研究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已出土甲骨文約16萬片,甲骨文單字約4500余個,出版甲骨著書約280種,發表各類論文30000余篇,漢字之源的地位得到舉世公識,甲骨文以其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貢獻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詳細】

甲骨文,你從哪裡來?

你是誰?從哪裡來?往何處去?當甲骨文面對“哲學三問”,該如何作答?1899年,清代學者王懿榮患痢疾,醫生開出一劑藥方,上有一味叫“龍骨”的藥。在從藥鋪抓來“龍骨”上,他目光銳利地發現上面刻劃有奇異的紋絡。

一片甲骨驚天下。這就是漢字鼻祖——甲骨文。它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1000年。

王懿榮之后,甲骨文研究代代相承,與敦煌學、紅學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史“三大顯學”。距今3000余年的甲骨文,既是研究漢字發展和中國早期歷史的寶貴材料,也是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詳細】

一片甲骨的“逆襲”之路

中國文字博物館一層北區的四方形玻璃展台中,靜臥著一片手掌大小的橢圓形甲骨。

自1899年被發現以來,它的身份不斷變化:起初,是止血消腫的中藥﹔之后,是震驚天下的文物﹔再后來,是歷久彌新的文化符號﹔現在,又是亮麗的城市名片。

一片甲骨,不僅記錄著3000多年前的風土人物,也述說著古老中國的風雨歷程。

1881年前后,安陽小屯村的村民經常在村北田間挖出獸骨殘片。當地的剃頭匠李成發現,把這些骨片磨成細粉,涂抹在傷口上,有止血消腫的功效。 【詳細】

從殷墟走來,向世界走去

20世紀的一百年間,經過幾代學者的追求、守護和探索、開拓,一系列甲骨文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先后問世。新百年開局的近20年,甲骨文研究者們繼續砥礪前行,不僅又推出一批重要著作,還發現了文字釋讀這一阻礙研究繼續全面發展的短板。

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正式實施,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組織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啟動,推動甲骨文研究進入了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甲骨文書法和甲骨文實物走出象牙之塔,使學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眾、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現中國風採。 【詳細】

甲骨文輸入法取得突破 讓古文字復活

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但要在電腦上打出這種像“畫”一樣的字卻很難實現。劉志祥等人編制的甲骨文六位數字碼輸入法,讓甲骨文電腦輸入成為可能。他們編著的《甲骨文六位數字碼檢索字庫》一書,近日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因其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王室貴族佔卜和記事文字實錄。據統計,目前海內外約有16萬片甲骨文,共有單字4300多個,已釋讀字有1600多個。

“雖然不少人對甲骨文輸入法展開了研究,但鮮有能直接在電腦上輸入使用的。” 【詳細】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研討會現場照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