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产业“链”出加速度
11月10日,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其正新材料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尼龙切片正源源不断输往下游。
“直供模式让运输成本降低30%,今年产值要冲10亿元。”车间主任张建军说话时,叉车正将成品装车运往1.3公里外的氢化学公司。
这种紧密协作正在叶县“一黑一白”两条特色产业链蔓延。
在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一块黑乎乎的煤经过精深加工,变身为五彩斑斓的新材料,用于制造运动服装、高铁扣件、太阳能电池片等高端产品,尼龙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一粒普通的盐正在上演“七十二变”的传奇。联合盐化、氯碱股份、聚碳材料、新天力4家企业比邻而居,形成闭环式循环产业链:联合盐化公司生产工业盐,供给氯碱股份公司生产氯气和烧碱,烧碱又成为聚碳材料公司和新天力公司的原料,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聚碳酸酯材料和电池级碳酸锂。而新天力公司的副产品又能回流至上游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环环相扣让盐的价值提升近百倍,而更多的链上企业也聚拢而来。
“在开发区内,我们原料的70%可就地取材,成本降低近20%。”河南天派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宋明旗表示,“后期配套的印染项目投产后,将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条。”
立足盐矿资源与尼龙产业基础,叶县正着力构建“七大产业集群、十条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和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两大平台,正成为产业聚变的“主阵地”。“链主”企业的壮大,有效带动了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招商理念从“捡菜入篮”转向“提篮选菜”,协同生态蔚然成型。
“项目建设、生产车间捷报频传,是我们落实‘工业立县、兴工强县’的缩影。”叶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苏峥手持最新成绩单:2025年全县谋划40个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达249亿元;前8个月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68.4%,其中6.5亿元技改资金为传统产业装上智能引擎。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26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孕育创新基因,58家高新技术企业扛起研发大旗。在艾斯安项目实验室,纯度99.999%的半导体材料通过首次通电测试;尼龙科技公司智能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40%;隆鑫机车每3分钟就焊接出一台摩托车车架;盐穴储气项目实现3项国内首创,打破国外26年技术垄断……
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创新成果正将叶县工业“规划图”转化为发展“实景图”,为中原工业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强引擎。(来源:叶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姬冠鹏 买瑞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