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破壁垒!河南推动农科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

大会现场。人民网 程明辉摄
人民网郑州9月27日电 (程明辉)9月26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第一届科技成果转化暨科企融合发展大会在郑州启幕。
本次大会以“豫见农科新成果、共构农业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通过成果展示、签约合作、科企对接等形式,全方位展现河南农业科技的创新实力,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今天,我们带来了全省农科系统的代表性成果,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河南农科人的心血,每一项技术都瞄准着产业发展的需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孙巍峰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当好“成果供给者”“试验田”“对接桥梁”和“服务管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累计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90件,审定登记新品种185个,获国家发明专利399件;建设各类示范基地1000余个,示范新品种900个、新技术600项,服务6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培育乡村振兴经营主体2400余家,为河南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礼胜表示,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5.7%,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8.1%,科技正为河南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希望河南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经验。
室外成果展区。人民网 程明辉摄
大会重磅发布全省农科系统十大科研创新进展,涵盖作物育种、绿色种植、智慧农业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其中,抗落粒宜机收芝麻新品种破解“一熟就炸、一碰就落”的世界性难题,“前氮后移”小麦施肥技术推动大面积亩产超500公斤,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开幕式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河南省农投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河南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基金设计规模为1亿元,以促进“产业+资本+科技”的有效融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落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一系列战略合作与成果转让签约仪式将氛围推向高潮。河南省农科院分别与河南农投集团、河南粮储集团、香港李氏集团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种业创新、粮食储备、国际农业合作等领域开启深度合作。
成果转让环节亮点纷呈,分新品种类、新技术(专利)类、新装备及产品类三个轮次签约。其中,河南省农科院与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小麦品种权转让协议,6个研究所与12家企业完成技术、装备、产品类签约,签约金额6000余万元,意向签约金额过亿元。
“这些签约不是简单的‘一纸协议’,而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的关键一步,是破解转化壁垒、构建创新生态的具体实践。”省农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室外成果展区更是热闹非凡,现场设有种业芯片、果蔬飘香、林果花卉、食药同源、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8个展区,近5年省农科院的百余项成果集中亮相。在食用菌展区,巨大的猴头菇、平菇菌棒吸引市民驻足;智慧农业展区的无人植保机、智能墒情监测设备,直观展现农业现代化的科技魅力;农产品加工区的富硒食品、功能粮油产品,彰显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成果。
此次大会为期3天,通过“室内+室外”“专业+科普”“线上+线下”的多维模式,既借成果“大展示”,科企“大对接”,做活转化“大文章”,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更通过赋能农民增收、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振兴主体、破解发展难题,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