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村一体 融合发展
唐河县以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凤凰岭片区2024年实现产值12.6亿元,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这片曾经的“西大荒”,如今已成为唐河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左力 郭立林
初秋时节,唐河县凤凰岭示范区的“梦里王庄”,田间智能灌溉系统正为玉米地精准补水;城郊乡王岗村的孟子书院里,孩子们在翠竹旁诵读经典;红薯科技产业园里农户正在分拣刚出土的蜜薯……这幅“田美、村兴、民富、景秀”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是唐河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田村一体、片区联动、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蝶变的生动缩影。
先导区实践 “西大荒”到凤凰岭的逆袭
在唐河县城西8公里处,曾被戏称为“兔子不拉屎”的西大岗丘陵地带,正上演着一场华丽的蜕变。作为唐河县首个启动的片区化试点,凤凰岭城乡融合片区以“一带一区二村三园四基地”的立体规划,将15平方公里的荒岗薄地逐步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一带”即沿国道328构建的生态景观带,通过实施“岗地再造”工程,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桐河口北辰湿地碧波荡漾,种植的格桑花与波斯菊交替绽放,成为居民周末游的打卡地。“一区”是产城融合示范区,城郊乡村振兴产业园已引进千玉今野、盛禾食品等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二村”中,“梦里王庄”通过保留豫西南传统民居特色,开发五彩油菜花田、农事体验等共12个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城郊王岗村“非遗工坊”、孟子学堂、农事采摘和村民自建的农家集聚人气。
“三园四基地”的产业布局更显匠心: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内最大的组培实验室里培育的脱毒红薯种苗正通过物联网系统进行精准控温;而电商孵化园里,王庄村民李楠正在直播销售“唐河蜜薯”,单场销售额突破5万元。四个特色基地中,DHA营养油菜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的功能型油菜,每亩收益是传统油菜的3倍;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5G+AI监测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5%,农药使用量减少27%。
这片曾经的“西大荒”,如今已成为唐河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将近郊区位优势转化为“城货下乡、乡货进城”的双向通道,凤凰岭片区2024年实现产值12.6亿元,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片区化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正如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云献所言:“我们不是简单搞农村环境整治,而是通过重构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发展资本,这才是片区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规划领航 打破壁垒绘就全域蓝图
这场蝶变始于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唐河县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全县划分为以城郊乡、滨河街道为核心的凤凰岭和美乡村片区,以祁仪镇、马振抚镇、毕店镇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以毕店镇、大河屯镇、古城乡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建设片区,以张店镇、桐寨铺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建设片区等四大片区,推动乡镇连片发展。在凤凰岭和美乡村片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规划》勾勒出唐河县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蓝图,计划总投资49亿元的86个项目正分年度次第推动落地。
唐河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三个打通”战略破解发展瓶颈——在资源整合维度,建立跨乡镇土地指标交易平台,两年内统筹盘活闲置宅基地1200余亩;在产业布局层面,实施“一片区一主导产业”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治理体系上,构建“片区党委+联席议事+考核捆绑”的协同机制,实现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的转变。
“我们坚持‘全域统筹、田村一体、片区联动’,让农田提质与村庄美化同频共振。”唐河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任张豪介绍,全县已累计建成180万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现代化农业图景随处可见。
产业筑基 三链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在县开发区金唐源的红薯深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新鲜红薯加工成淀粉、粉条和休闲食品。“我们的‘唐河红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深加工产品卖到了北上广深。”公司负责人老李指着生产线说,这个占地60亩的红薯加工企业,年加工红薯10万吨,带动全县发展红薯种植8万亩。
唐河县聚焦茅台有机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红薯三大特色产业,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3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落地生根,19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入驻企业128家,年产值突破30亿元。在昝岗乡岗柳乡村振兴产业园,百川芃麦集团年产30万吨的小麦专用粉生产线和4万吨绿色挂面生产线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生产,一头连着村民的就业和百姓的餐桌。
产业兴旺带动了就业增收。走进上屯镇乡村振兴产业园的丰隆时代电子厂车间,3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组装智能手机配件。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熟练操作电子元件的工人大多是附近村庄的家庭妇女。“以前想挣钱得去南方打工,现在骑电动车15分钟就能到厂,每月能拿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来自昝岗乡的王秀莲一边麻利地焊接元件一边说。像她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在厂里还有很多。
生态赋能 绿满乡村铺展宜居画卷
在鄂豫边省委旧址毕店镇张心一村,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张星江烈士故居创新开发“六个一”(走一次红军路、编一双草鞋等)红色研学课程,年接待学员5万人次。更令人惊叹的是该村的生态治理智慧: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引入河水,将村内黑臭水塘改造为近百亩生态湿地。“周边环境好了,产业也活了!”油蟠桃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文俊打开手机地图展示道,“这个基地4000多亩油蟠桃,周边群众土地流转后来基地干活,参与采摘分拣包装,一个收获季节每人收入就能突破万元。”
“过去采砂船把部分河道挖得千疮百孔,现在水清了、鱼回来了,我们还种上了芦苇和垂柳。”唐河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规范河道采砂、整治矿山环境,完成造林5300多亩,39.2万株树木共同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在全县纵深推进。清洁家园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六清六乱”整治让村庄焕发新颜。在东城街道夏庄村,村民们将废旧宅基地改造成“微菜园”“微花园”,120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变身村民共享的“口袋公园”。全县已完成“一宅变多园”改造1.2万处,建成省级和美乡村5个、富美乡村12个,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一幅“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现在村里柏油路通到家门口,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垃圾日产日清统一转运,晚上路灯亮堂堂,住着比城里还舒服!”滨河街道果园村村民王书建细数着变化。该县分三批次对18个农村集镇进行改造提升,505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运全覆盖,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治理创新 党建引领凝聚共建合力
“村里要硬化一段土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大家有啥想法都可以说!”在桐河镇吴庄村的“村务议事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惠海鹏与村民围坐一起共商村务。这种“党建+网格化”的治理模式,让唐河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该县深入推进“五基四化”建设,建强“五支队伍”,做实网格化管理。在城郊乡陈庄村,“党员联户、积分管理”机制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获得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群众共建、成果共治、效益共享”的模式,让乡村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大家干、大家管”。
资金保障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唐河县创新运用PPP模式融资近60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村推进项目,已经完成343个行政村实现“三通三治三化”目标。争取国家增发超长期国债15亿元,提升和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在湖阳镇仝湾村,光伏产业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村集体通过光伏电站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为基础设施维护提供了长效保障。
从“梦里王庄”的田园乡愁到红薯产业园的科技赋能,从孟子研学基地的文化传承到临港经济区的开放活力,唐河县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持续深化“田村一体、片区联动”实践。这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豫西南大地上徐徐铺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