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产业加持
平顶山新华区:老旧小区加梯工程稳托“悬空老人”幸福

“妈妈快看!我们有新电梯啦!”日前,平顶山市新华区光明路街道供应处家属院7岁的乐乐蹦跳着指向新装的电梯,他的母亲李女士笑着说:“以前每周末回娘家都需要爬8层楼,孩子爬到4楼就爬不动了,开始哭闹,现在他反倒成了全家的‘电梯体验官’。”
2023年6月,供应处家属院被确定为首批集中连片加梯试点,通过“共同缔造+产业加持”模式,目前已顺利完成12部电梯加装工程,帮助1124户居民圆了“电梯梦”,成功打造出了可复制推广的城市更新样板。
近年来,平顶山市住建局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遵循“政府引导、业主自愿、属地管理、规范安全”原则,推进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工作。截至目前,市区已加装电梯145部,34部在建,309部待启动,不仅破解了居民“出行难”问题,更探索出一条民生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问需于民听民声,以民为本定方向
“真没想到啊,我这把年纪还能住上电梯房!”83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在加梯方案公示现场感慨万千。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小区之一,供应处家属院老年住户占比高达47%,8层的步梯房让许多老人面临上下楼不便的困境,成为“悬空老人”。
光明路街道随即启动“网格化民情大走访”,向小区1124户居民发放问卷,收到900余份加梯诉求。基于此,该街道形成“五个一”精准施策机制:建立一本加梯需求台账,清晰记录每户居民需求;绘制一张民意热力图,直观呈现各区域需求分布;召开一轮群众恳谈会,面对面倾听居民心声;组建一支党员先锋队,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制定一套攻坚路线图,明确加梯工作步骤。
“28天上门76次,干部们把反对意见簿变成了支持签名墙!”26号楼居民王秀兰见证了这一转变奇迹。针对“意见难统一”的问题,新程街社区创新推出“三色管理法”:用绿色标注全力支持户,黄色标注观望户,红色标注反对户。社区干部与党员志愿者组成“扫楼小分队”,对红色标注的反对户开展“每日三上门”行动——清晨送报传递关怀,中午闲聊拉近距离,晚间谈心倾听诉求,用脚步丈量民情。经过28天的持续努力,群众支持率从70%提升至92%,成功将加梯工程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一揽子计划”。
问计于民聚民智,共建共享破难题
“这个设计方案既美观又实用,把我们对采光通风的顾虑都解决了。”看着公示的设计方案,22号楼住户王女士竖起了大拇指。新华区创造性提出“三统三分”工作法:统一规划设计,确保整体风格协调;统一基础施工,保障工程质量;统一质量监管,严格把控施工标准。同时,分层协商议事,让不同楼层居民充分表达意见;分类制定方案,满足多样化需求;分步推进实施,稳步开展加梯工作。特别是遵循“六个最优”设计原则——平层入户最优、公共空间最优、环境影响最小、成本控制最优、内部空间最优、维保服务最优,切实让居民吃下“定心丸”。
在电梯公司选择环节,40名居民代表与专家共同组成“阳光评审团”,通过“三审三公开”机制(资质审查、方案评审、价格审验,过程公开、结果公示、合同公布),从13家报名企业中选定杭州西奥与河南蕴奥两家公司。“没想到我们普通居民也能当‘考官’!”参与评审的退休工程师张为民感叹道。而企业承诺的“四免政策”(免平面图设计、免费一年维保、免费无障碍坡道建设、免费钢结构维护),更是让群众倍感暖心。
问效于民解民忧,多元共治促和谐
“单元好邻居的荣誉比金钱更珍贵!”在加梯表彰会上,一楼住户刘爱华手捧证书激动不已。针对加梯过程中的“最后1米”难题,新华区构建起“三维调解”体系:设立“加梯群众工作室”,促进邻里之间协商解决问题;组建“银发调解队”,凭借丰富经验化解历史积怨;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借助专业力量破解法律困局。同时,通过常态化“圆桌会议”化解58起采光、噪声纠纷。
施工期间推行的“五心服务”也赢得群众一致好评:停水时送水到家门,破路后铺就临时通道,合理控制噪声施工时段,为出行不便的居民提供专人帮扶,安排专人进行全天候安全巡查。“施工队比自家孩子还贴心!”独居老人赵凤芝指着厨房里施工队送来的两桶纯净水说道。更令人感动的是,88岁老党员姚振东主动腾出小院配合施工,他说:“我这把老骨头用不上电梯,但能为街坊做点事,值!”
产业赋能惠民生,全链发展树标杆
“家门口的装配中心让电梯价格直降15%!”看着吊装完成的电梯,业主张建军算起了经济账。新华区紧抓加梯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四位一体”产业生态:引进杭州西奥建设003号装配中心,实现90%部件工厂预装;落地全省首个加梯部件生产车间,构建起“研发—生产—安装—维保”全产业链;建立智慧运维中心,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4523部电梯运行状况;培育本土企业河南蕴奥,带动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种“产业反哺民生”模式带来了显著效益:运输成本降低30%,电梯吊装时间缩短至4—6小时,维保响应提速至15分钟。“现在月薪6000元还能照顾老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装配工人陈志刚笑着说。随着“平顶山模式”声名远扬,新华区已承接周边地市300余部加梯订单,预计年增税收超500万元,真正实现了从“民生工程”到“民心经济”的跨越。
从“悬空老人”的出行困境到“一键直达”的便捷生活,从“众口难调”的复杂局面到“同心共筑”的和谐氛围,新华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老旧小区改造就能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纽带;只要善用“市场逻辑谋事”,民生工程就能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
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在平顶山新华区,86部新装电梯不仅托起了“悬空老人”稳稳的幸福,更撬动了基层治理的深层变革。平顶山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涛表示,平顶山将持续深化“共同缔造+产业加持”模式,以加装电梯工程为重要支点,推动老旧小区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维度升级,促进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形成“双螺旋”上升态势,切实解决“悬空老人”上下楼难题,让群众的“幸福指数”可感可及。(来源:平顶山市新华区委宣传部 作者:张海涛 朱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