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短剧市场用工荒

“产业发展要有耐心,微短剧可以短,但眼光不能短,挤掉泡沫、完善规则、加强监管,行业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李晓星
据《大河报》报道,河南短剧市场陷入用工荒,薪水优厚,大量招人。这则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微短剧市场,郑州一路狂飙,跻身微短剧三大产出城市之一,形成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投流的完整产业链,吸引字节系、快手等商业平台纷纷落子布局。
竖屏短剧已悄然改写郑州的产业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头部短剧公司产量激增,单月最多可产出4部剧集,制作周期压缩至7—15天。高速发展的背后,不仅有高薪带来的快感,还有无休止加班,以及“单休换入场券”的行业潜规则。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节奏,让短剧从业者十分疲惫。
从人才培育体系来讲,大部分高校传媒专业课程仍以传统影视制作为主,短视频所需的“网感营销+数据分析+内容生产”三维能力培养体系尚未建立。从组织管理体系来看,很多短视频公司管理粗放,内容团队同时要应付商务、算法、用户等多种工作。既要又要的考核模式,导致从业者压力陡增。从职业保障方面来讲,短剧行业中灵活用工的人数占比超过半数,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职业晋升通道与著作权保护。有编剧就曾自嘲:“我们就像人肉电池,创意榨干后就被扔进回收站。”
如何破局,政策之中有真章。去年,郑州发布的《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提出,以培育总部经济建设为抓手,支持微短剧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
精品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就是破局的题眼。用工荒背后,不仅是人才太少,而是钱来得太快、节奏太急、体系过于庞杂。因此,要解决短剧市场用工荒问题,就要通过产教融合、科学管理、增加人才供给,重塑行业生态。产业发展要有耐心,微短剧可以短,但眼光不能短,挤掉泡沫、完善规则、加强监管,行业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