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春走基层|在希望的田野上“种”下新梦想

人民网 黄莎
2025年02月05日15:0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立春节令,春意渐浓。

驱车从县城出发,行至310国道,10分钟便到了叁收家庭农场。十几辆三轮车和四辆厢货车停在农场内,不时有工人进出大棚。

“玉姣,你在哪个棚……”河南省民权县野岗镇党委书记吴星平电话还没讲完,便听见“哗啦”一声,一个中年妇女从13号大棚里走了出来。

随即,中年妇女被几个司机围住:“周口2万多株西瓜苗可以装车了吗?”“夏邑12万株啥时候装?”“山东的晌午是不是能整完?”

……

春节前后,是瓜农抢种的好时节,也是农场负责人李玉姣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现在种下的这一季西瓜将在‘五一’前后收获,能卖出好价钱。”

李玉姣查看西瓜苗的长势。人民网 黄莎摄

李玉姣查看西瓜苗的长势。人民网 黄莎摄

今年45岁的李玉姣,2004年与丈夫从务工地回到东芒岗村。2005年春,李玉姣在自家三亩地上试种西瓜,净赚1万多元。

虽说收益好、见效快,但苗种从别人手上购买受限多,不如自己学习育苗技术。

看准了就抓紧干。2006年,李玉姣花费2.6万元从外地请来育苗技术员。在田间地头,边干边学,购良种、置农机……3个月后,李玉姣“出师”了。

有苗,没市场?李玉姣就与家人每天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推销种西瓜。苗可赊账,技术送进田,西瓜上门收。“传统种植一年就两茬,如果套种西瓜,一亩地能产个5000多块钱,收入翻几番,农户都很愿意。”第一年,李玉姣就推广种植西瓜1000多亩。

为阔宽苗种的销售渠道,李玉姣找遍各大交易市场的西瓜总代办。一步一个脚印,李玉姣硬是蹚出一条“畅销路”。 2020年流转土地达700多亩,用于蔬菜瓜果育苗。

发展“新”意越浓,农业含“金”量越高。李玉姣也看准了方向,农业要想走长远,必须走现代化之路。

李玉姣与政府谈想法,一拍即合。2020年秋,两座高标准智能育苗温室落地孟庄村,成立叁收家庭农场育苗基地。基地实行“企业+农场+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2022年,政府牵线,基地与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新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方面达成协议,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工人在搬运娃娃菜苗。人民网 黄莎摄

工人在搬运娃娃菜苗。人民网 黄莎摄

“让新应用、新场景不断涌现。下一步,基地将打造成河南农业大学的研学基地,到时候青年人才将聚集这里学习交流。”吴星平说。

300米长的大棚内,120万株西瓜苗青翠欲滴。七八个农妇正通过机械点种,装基质、压盘、撒种、摆盘,各个环节有条不紊;补光灯、自动浇水车、播种机、应用自动虫情墒情苗情测报系统……先进设备应有尽有。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目前,李玉姣已建设13座高标准智能育苗温室、冷棚120座,可年育幼苗1亿多株,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由于人员多,李玉姣为150亩土地购买场地保险。

“俺就住在村后面,跟着玉姣干了4年,大冬天在家冻得不行,棚里暖和。”今年65岁的单红英乐呵呵地说,“活也不累,一天80块钱,晌午还管饭。”

一旁的单起美插话道:“忙完西瓜苗,接着就是蔬菜苗,一年四季都有活。”

嫁接技术员冯园丽从家里骑车5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地点,“每年10月份到来年5月份,能培育出四五茬的西瓜苗。像我这样的嫁接工有70多个,都是玉姣姐带出来的。”

工人在查看砧木的情况。人民网 黄莎摄

工人在查看苗情。人民网 黄莎摄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在基地,不只有村民,还有专家。13号棚的“棚长”张国庆,就是李玉姣“返聘”的育苗行家。

“这砧木要赶紧去掉,不然营养都吸走了。”左手拿着一把砧木,眼睛不时扫着幼苗的张国庆喊,“玉姣,南边这些不见光,长势不行,要赶紧补救。”

张国庆随即拿起一株幼苗介绍起来:“土壤、砧木、西瓜种都是进口的……一株幼苗成本就在七八毛。你再看这水源空调,18米一个,棚里就有20个。”

“现代化农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而科技赋能需要更多‘青年人才’。”李玉姣笑着说,“去年打算招几个大学生,下手晚了,今年早下手,高薪聘请。”

望着长势喜人的西瓜苗,李玉姣感慨:“等管理员上手了,我就去干种子。苗子卖得好,但咱没有掌握核心。去年申请的种子销售许可证下来了,下一步开始跑市场,找一些优质对口的种子做代理。”

“这就需要再打造一个团队,线上线下齐发力。现在11号棚和12号棚正在培育。”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李玉姣踌躇满志。

(责编:辛静、杨晓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